在湘教版小学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关于主题绘画教学很受同学生们喜欢,在小学启蒙阶段让学生能自发式融入教学,把自己作为创作的主体,在与自我的认同与角色定位,场景的适应方面有好的实践性,在课程设计中,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贯穿于各个阶段,以本学期实践教学为例分享课堂中关于自画像的故事。
在刚刚接触美术时,被逼真的人物所震撼,从基础速写到素描写生的积累中,开始尝试画自画像,很长一段时间纠结于画的像不像,每次的呈现结果并非是自己想看到的效果,而作品远远失去了绘画者所表达的情绪,随着类别的增多,对自画像并没有那么执着,直到大学时学了《中外美术史》后,发现中外的画家在一定阶段会画自己不同时期的自画像,从徐悲鸿、张大千等当现代传统画家,梵高、丢勒、普桑等国外画家的作品逐渐成了小学美术课程设计中很好的素材,这种主题绘画的探究在小学生眼中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可以愉悦,可以思考,也能展现独特的创作性,最终培养具有优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学生,并能真实、质朴的进行表达。
在本次主题创作中选择了二年级《自画像》,本节课是一节启蒙技法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头部特点,表现人物形象,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次设计为主题,选择在高段实践探究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作品成就感,在此次主题设计中要依托于不同阶段学生的适应程度,为了把握这条主线索,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避免学生在实际绘画中变成走马观花的游客,在作品呈现中不得要领,提前做好学情的分析,降低主题画创作的难度,增强学生创作作品的信心,激发艺术表现的能力。
此次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为了更好从技法课延伸到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中,以六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区别于以往的直接导题,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角色置换,同桌之间先相互观察五分钟,提出明确的作画要求,用勾线笔直接落笔,将错就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在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观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同桌的特征,在巡查指导中发现几种现象,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自由用笔,抓住了细节特征,在表现方法中比较夸张,有些学生则显的比较拘谨,很规矩的从外部特征到五官描绘,以完成为目标。还有学生无处下手,在构图中没有思考,用笔比较犹豫,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能开放式的思考,以班级学生为例进行板书示范,在边绘边讲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进入角色,在原作品中有新的理解与修改。课程完成后将学生的绘画过程与作品进行了抖音记录并分享。
启蒙的自我对话没有完全结束,在周末简单安排了一项自主活动,对照镜子看一看自己,找到最大的特殊性,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尝试性的绘制自画像,这对于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周一语文课堂中在写作手法训练中,很自然的将周末的观察作为延伸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去表达特征的描写,课堂中学生准备充分,能够从外部特征,性格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下一节自画像课程打好了基础。在第二课时将自画像作为活动主体,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让学生能够在观察特征中进一步用创意的手法,引导学生大胆的做出喜怒哀乐惊恐的表情,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做好脸型、发型、五官变形手法的普及,整个环节,我改变了由教师演示成为学生探究演示,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有效的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后检测导结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画背后故事,从艺术课程到语言表达有很好的链接,从而大胆、有个性的表现出他们天真质朴的神情。
自画像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展现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自画像的实践,也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能够较为真实的把一个故事,一种生活情绪表现在眼前,它犹如一面镜子在直面内心世界,在实际艺术活动中表达每个人特殊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