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跑步群里发布了泰马报名倒计时的海报,蓝底白字的“倒计时2天”像块小石子,轻轻落在心里。我给妻子发去消息:“一起报欢乐跑?”她秒回:“你帮我报就行。”肖姓跑友问我“跑全马不”,我答:“欢乐跑”,他问“是不是陪师娘跑?”,我说“是的”。这一次,我不想再追着成绩跑,只想陪她欢乐跑4公里。
算起来,我跑步已经有12年了。最初踏上跑道,并非因为热爱,而是中年体检单上刺眼的指标,和医生那句“你得加强锻炼了”。健康,是我起跑的初衷,我盼着通过跑步,能有更多精力陪伴家人。家附近六号小区旁的体育场,成了我跑步的起点。
起初,四百米跑道两圈就令我气喘吁吁,拼尽全力也只能跑4公里,咕咚软件里的记录总卡在这道坎上。后来偶遇一位检察院的袁姓跑友,他说:“要学会跑慢,才能跑得远。”“跑得快容易,跑慢难!”我试着放慢节奏,脚步从慌乱变稳,距离也从4公里慢慢拉长到10公里,甚至敢报名泰州天德湖长跑比赛。冲过终点时,风里都带着松快,眼及所处都是绿色,那时只想朝半马再迈一步。
有了半马的念想,我像上了发条,研究步频、呼吸节奏,连“前脚掌落地还是后脚跟落地”都要纠结半天。身体似被打通任督二脉,久违的轻松感裹着我,脚步轻得像春日刚放的风筝,线攥在手里,只盼着借点风,让身子更轻快、更健康些。可不知何时,“更快、更远”成了执念。为让风筝高飞,我不断放线。半马轻松完赛后,目光又投向全马。
2014年上海马拉松,我站在外滩陈毅广场起点,枪声一响,心脏跳得比鼓点还急。42.195公里,脚掌磨出水泡,小腿发酸,心里的火却越烧越旺。冲线时,3小时58分、排名2190的成绩登上《解放日报》英雄榜,我觉得风筝还能飞得更高,却在追逐中,渐渐忽略了为健康、为陪伴家人的初心。
之后训练更紧,2015年无锡马拉松跑了3小时43分,受伤后仍想着冲更好成绩。直到三次救人经历,如惊雷劈开成绩的迷雾。2016年1月2日厦门马拉松,前一天刚在深圳跑完全马,第二天又站上厦门全马赛道。赛后接驳车上,一位选手晕倒,我和泰州齐姓等6位跑友们凭急救知识施救,直到救护车到来。后来《厦门日报》《扬子晚报》报道,称我们是“最美跑团”,可我心里记着的是那位杭州钱姓选手醒来时说的那句“谢谢”。同年9月23日清晨,在泰州柳园跑步时,刚拐弯就听见“救命”声。循声跑去,见一位老人倒在路边,老伴哭着说两人散步锻练时,老人突然就倒了。我们分工施救,看着救护车带走老人,我才明白,跑步不只是个人的成绩追逐,守护他人健康,也是对“健康”初心的延伸,而健康,本就是为了更好地与爱相伴。2017年4月23日扬州马拉松,我们在赛道上停下脚步,与泰州尹姓等跑友又救了位中暑选手,看着他们倒下,像断线的风筝直直栽落。
这些时刻让我清醒,健康珍贵,我最初跑步是为了和家人共享健康,感受生活美好,不能因成绩忘了本真。那之后,我放慢脚步,不再追求速度。可2024年泰州首场全马,我又心动了,制定计划跑了3小时33分,大幅PB,接着又把目标定在3小时25分。冬天,凌晨四点的城市还在沉睡,寒风刮得脸疼,戴着手套跑没多久,手就感觉冻僵了,眼睛却盯着跑步手表不想放慢脚步;夏天,酷暑蒸得空气发烫,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意,汗水顺着额头、脊背往下淌,把衣服浸得透湿,我却不想停下。只是一头扎进成绩追逐,把初心抛在脑后。
今年3月无锡马拉松,我按3小时25分完赛的节奏跑,在28度的高温下也不想放慢脚步,直到32公里时“撞墙”,最终成绩还是3小时43分,和十年前一样。赛后妻子说:“跑步是为健康,不是成绩,你们救人的样子,比奖牌好看。”她的话像细针,戳中我心底。我想起最初的原因——为健康,为陪伴家人。就像风筝,总想着高飞,线绷太紧会断,终究要收回来,健康的初心也该回到为自己、为家人共享健康生活的轨道。
前几天整理鞋柜,翻出12年前的旧跑鞋,鞋面磨破、鞋底纹路快平,拿在手里沉甸甸。旁边是崭新的碳板鞋,装备好了太多,可我懂了:变的不是装备,是我忘了初心。当初跑步,不就是为了健康吗?就像放风筝,是为了风拂脸颊的惬意,看风筝舒展,不是为了比谁飞得高。
所以今年泰马海报一出,我第一反应是陪妻子报欢乐跑,她积极答应,像我终于松开拼命放线的手,慢慢收线,让风筝回到身边。
周末和妻子在六号小区旁的体育场跑4公里,这里是我跑步的起点,我刻意放慢。阳光透过建筑物洒下长长的光影,落在我们并肩跑步前行的赛道上,呼吸和脚步声都是一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温馨。我忽然觉得,跑过的公里数、拿过的奖牌,都不及此刻的温暖。12年前一个人的旧跑鞋,和如今两个人的跑鞋并排,一个记着纯粹,一个载着平静。
原来初心就像风筝,不管被风拉多高多远,只要攥着系着爱与牵挂的线,为健康、为和家人共享健康时光而跑,终会顺着风,回到家人身边。这是跑步的初心,从未改变,始终值得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