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目的,就终极目标而言,是开发人的智慧,是大人之学,唤醒大人之觉,践行大人之道;其根基是先学会做人。就实际目标而言,人要先学会生存、掌握生活的本领,进而提高生命的素质。《论语·学而》: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次序都讲出来了。
“不可山中便无孔夫子也”
说到教育,说到孔夫子,还有袁焕仙先生的公案一则:袁焕仙的外甥曹仁刚问他:“舅父大人住在灵岩山学佛,外甥的年龄和环境皆不能住在山上,但在城市里百务繁多,琐事缠身,日不暇给,这样也能学佛否吗?”
袁焕仙答:“能。”
曹仁刚又问:“如何是甥学的佛法?”
袁焕仙答:“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力则以学文。”
曹仁刚不解:“这岂不是孔夫子说的?”
袁焕仙答:“是。”
曹仁刚说:“既然孔子已有,舅父大人又何必入山苦苦寻找?”
袁焕仙答:“不可山中便无孔夫子也。”(王国平《袁焕仙祖与南怀瑾老师在灵岩寺》)
袁焕仙不只诠释了孔夫子思想之真义(后述),连生活中的日常平常、点滴教育,亦复如是了。更主要的是透出一个消息:学佛先学做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能够拥有上万年的文明积淀与智慧传承,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重视教育,使文化思想文明薪火相传。教育作为从上古的中华先民通向今天现代文明的最佳路径,自古发挥着重大作用。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被描述成华夏最早的教育家。
注重教育实是中国文化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没有教育则不能有后学,则不能为之承继,更不可发扬光大其精神。《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开宗明义,强调教育的重大社会意义,欲治国平天下者,而无完善的教育经营,还是未足以化民而难成就长治久安的盛德大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确是掷地有声,虽历百千万年,其不朽的光辉至今还在熠熠闪耀着。
古代先贤圣哲自觉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孔子“从周”首先体现于教育事业。周朝文化蔚为大观。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礼乐文明的时代。孔子赞叹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严教育,正人心。又有经之《传》和各家学子为其恩师所整理的言行语录,尤其是“六经”,既是中国后世文化的主要渊源所在,也是先秦诸子学说渊薮所在。
在孔荀孟墨老庄等大家的精论中,在在处处都显现着教育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芒,引导着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伟大的成就与贡献。老庄孔孟荀等等都是强调的修身养性,开发智慧,经世济民,也就是内圣外王之学。
中国文化的标榜是“以天下为已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古代到近现代,我国历来都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
中华历史文化精神绵延万年乃至几十万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圣贤之道薪薪相传。诚如《庄子·养生主》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国文化精神弘传,靠的是人文教育,以此发明心性,开发人的大脑智慧。(待续)
(一葉/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