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我们对时间管理感兴趣?
关于时间管理的话题在简书上有很多文章,网上也有许多时间管理的课程。
为什么大家对时间管理如此感兴趣呢?
无外乎我们中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毒,想着如果时间多了,时间=金钱,然后我们就赚到钱了。
于是我们给自己的大脑设定了必须节省时间,就等于赚到了金钱的思维模式,结果残酷的现实是,我们连续3天节省下来了时间,却发现节省下来的时间并没有变成金钱,于是大脑觉得上当了,开始罢工,不再情愿地节省时间,“时间管理”变成了一个“骗局”。
我们总是看着时间的流逝而惶恐,却忘了需要管理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时间永远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急不慢。
二、转换视角,不要想着时间管理,而要想着管理自己。
没有自律的人生,终将一事无成。
**"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时间控制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自信? ---乔布斯
时间是管理的客观标准,用时间作为尺子,测量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成果,身体素质,精神状态,生活水平。
时间就是一把尺子,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将世界带入了工业化的标准时代。
钟表的产生,正是为了让每个人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点,跨越空间的限制,去干规定好、协商的事情,比如几点几分开会,几点几分签合同。
前几天,王健林的凌晨四点工作清单,刷遍了各路媒体,我们在谈论“首富”的勤奋,却忘了我们也可以四点起床,去做些事情。
所有,时间多少不是问题,而是时间用来做什么是问题。
王健林凌晨四点起来,去签500亿的合同。你凌晨四点起来,是为了什么?
如果凌晨四点起来,带来的是你昏昏欲睡的状态,你无所事事的发呆,放心,第二天,你的大脑和身体就会放弃早起,睡个懒觉,以补偿你的心血来潮的代价。
以时间为出发点的时间管理,终将丧失动力。
以自己为出发点的时间管理,才会产生价值。
搞清楚看待世界的角度,你才能看清这个世界。
转换视角,不要想着时间管理,而要想着管理自己。
抱怨时间无法管理,不如抱怨自己为什么要管理时间?
三、以我为中心,让碎片化时间更有价值的四个策略。
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除了live or dead,有了个新的状态“onlile” or “offline”。
这种状态被互联网这张无形的网,把我们每个人网在其中,无法自拔。
微信的出现,让我们更是像着了魔一样,不断地看看朋友圈,看着红色的点,生怕错过了“一个亿小目标”的新闻。
于是,一上午3个小时的工作,原来是发邮件、开会、写报告,现在变成了,发邮件,看微信,写报告,看微信,开会,看微信。看微信是一件“停不下来的事”,每时每刻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
原来我们的工作、生活被碎片化,常常是因为事情,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碎片化,常常是因为方便的工具+社交、购物、娱乐的欲望。
当我们的工作、生活从被动碎片化,变成被动+主动碎片化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犯的错。
那这个错也只能我们自己来改正,改正我们主动碎片化的部分,优化被动碎片化的部分。
在古典老师今天的《超级个体》中,谈到了碎片化时间的4个简单策略:
1、建立碎片化时间清单。
我们的大脑永远喜欢干容易的、简单的事情,费脑的事情,是因为你的理智告诉你的大脑让这么干,但大脑或许并不喜欢这么干。
正如,那句“人一过了三十岁之后,留下的只有习惯”,习惯会让让大脑做出无意识的自动化动作。建立碎片化清单,就是给自己建立一种简单的“执行意愿”,让大脑习惯去做,而不是不知道做什么,然后开始刷微信。
如果,遇到3分钟的空闲时间,那么,我就看一篇公众号文章。
如果,遇到5分钟的空闲时间,那么,我就听一段喜马拉雅音频《好好说话》
如果,遇到10分钟的空闲时间,那么,我就看《自控力》书10页,听古典老师得到《超级个体》专栏
如果,遇到30分钟的空闲时间,那么,我就来个番茄钟,写作500字。
其实,上面的空闲时间,还会让大脑去判断。更好地方法,就是找出对应时间场景。
比如,如果,早上我坐公交上班,那么,我就拿出耳机插入耳朵,打开喜马拉雅音频,听着音频,踏着梦上班。
当我坐公交上班的时候,会自动完成这些动作,进入听的状态,剩下的水到渠成。
建立碎片化时间清单,就是增加碎片化时间价值。
2、同一类型的事,找个时间一起做。
比如,列出今天的事情:
跟领导汇报工作进展,
打电话给其他部门同事沟通会议时间和安排
编写项目报告,
邮件回复客户问题,
打电话给家里,晚上需要买些什么。
和领导沟通下午去拜访某客户。
和领导的事可以归为一类,去向领导汇报时,同时,也沟通客户的事情。
打电话的事情归为一类,给同事打完电话后,接着给家里打电话。
邮件回复,找个固定时间,集中回复。
这样的话,各种事情分类后,统一处理,降低不同类各种事情间的切换成本,让大脑集中精力搞定一类事,而不是疲于应付每件事。
3、多线程工作,用大脑的不同内存,其他内存得到休息。
像爱因斯坦,思考问题累了,就拉上1小时的琴。
从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左脑用的多了,就用一下右脑。
比如,逻辑运算的多了,就弹个琴,画个画。
专栏中也提到了几种方式的混搭,可以更好的提升效能,让被动的碎片化,变成主动选择的有意思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优化现有的工作、生活流程。
具体如下:
抽象、形象搭配
独立、合作搭配
体力、脑力搭配
动、静搭配
4、将任务分解,填充到碎片化的时间里。
比如,写作,是输入、思考、输出的过程,其中涉及素材、灵感的收集、是、情感的触发、文字的输出。
思考可以随时随地,素材搜集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也可以随时随地,而集中写作必须要有大段的时间2个多小时完成。
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每个小的步骤,然后,明确哪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哪些必须大块时间执行。
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刻意练习,会让你的生活看起来“毫不费力”。
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你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高效。
赶紧行动起来吧,先让碎片的时间填满需要慢慢积累的有价值的事情(比如阅读,听课)。
让知识永远在你的工作生活中online。
客官,点个赞再走吧。
另外,告诉你个秘密,不需扫码就可以关注我哦,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