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没有心理疗愈功能。
我一直呼吁非专业研究的年轻人,不要去研究哲学。
1,具有高开放性人格特质(如喜欢抽象思考、质疑常规)其现实事务能力潜力较大的个体更易被哲学吸引。
这类人群同时存在较高的"认知不协调"可能性(由于思考多而行动极少,思考极多但形式逻辑偏差也极多),可能导致过度反思倾向,进而增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风险
2,临床案例显示,某些精神障碍患者(如双相情感障碍、解离性障碍)在发病前常表现出哲学思辨增强的特征。
例如,约18%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发病前6个月出现过度形而上学思考。
这当然不能说是哲学的锅,但是会被患者当成一种自己有哲学能力的自媚,从而加重症状或耽搁了自我救济。
3,哲学基础邋遢的人,进行哲学中的本体论追问可能激化存在主义危机,并诱发心理症。
4,精神病人表现出类似哲学思考的行为更多是症状的表征而非真正的哲学探索。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会在让患者乐于当前的患病状态(潜意识中抵制治疗),并在表征上进行输出,吸引和影响其他健康者。
这种对健康者的影响,用传染来形容是不贴切的,但的确会大幅度增加相关健康者的患病几率。
比如,一些精神症或精神病患者的"存在意义"追问实际上是抑郁性认知,属于情绪宣泄而非逻辑推导,其特点是跳跃性思维和过度自我关联。
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释放是异常的,可能产生与现实脱节的宏大命题思考,但大多数此类思考 都没有严谨逻辑性。
比如,绝大多数大众,也就是乐于去读精神病伪哲学的人,对哲学认知存在偏差,将任何抽象表述都归类为哲学思考,实际精神病性话语符合专业哲学标准的极少。
5,如果要学哲学,就系统性的,进行专业的学习,由于掌握了概念分析工具,能有效区分现实与抽象命题,所以系统学习哲学者出现病理性沉思的概率会降低很多。
以上,
当你没有基础判断能力的时候,你看到的哲理、文采和天道很可能是精神混乱的呓语,而沉迷后,这些呓语会变成对你的诅咒。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