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老师说,DISC是一种行为语言,这里的行为指的是情绪及其反应模式。同样是表达生气,四种行为风格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D型说话非常直接,一定要你听从他的,你们开始争吵,最后他忍受不了摔门而出,除非你承认错误他才回来。I型说话也很直接,想到什么说什么,连珠炮似的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完,还不让你有插嘴的机会,到后面你们也吵得很凶,他也摔门而出,不过,他自己在外面走几圈气消了就会回来了,争吵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发泄的方式。S型默不作声,你说再多他也就在那里默默听着,他会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就算认为你说错了也不敢反驳。C型也是默不作声,你跟他争吵他在心里已经把你说的话一一反驳了,等你劈头盖脸说完了,他最后来一段一针见血的话呛得你哑口无言。
我们学了DISC之后,理想状态是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是一副那种样子,然后我们再找一个解决方案去处理矛盾。但是当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脑子里才不会管你那么多,DISC有可能完全忘到脑后啦。情绪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只有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智才会慢慢回到我们的脑中。
学习DISC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先处理情,再处理事。
处理情
林建大哥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寻道和行道。
互联网如此发达,DISC如何寻道?可以找市面上所有有关DISC的课程以及书籍,比如海峰老师的课程,郭强老师的课程,赖凌云老师的课程等等。甚至我们也可以看性格色彩,PDP等等其他性格四分法的课程和书籍,都是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借鉴的。
DISC学习的最重要的环节行道,我们可以用林建大哥的学到8步法和用好8步法来学习,最重要的是坚持,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往前走。
那么我们在寻道当中会碰到哪些绊脚石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目前为止碰到的绊脚石以及我搬走他们的方法。可能我的有些方法不一定适用所有人,大家仅供参考,好用就用一下,有更好的方法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1.绊脚石—情绪
我发现学了DISC后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还是会按以前的思路走,等事后冷静下来才会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我在看周围人或者是电视剧之类的东西反而会很自然的用DISC来分析。大家有没有这样子的烦恼?
现在我明白了,人是很奇怪的,当他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指责,然后批评,总是习惯把事情往不好的地方想。
这样的话,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或几种负面情绪,或难过,或生气,或者是其他什么,这种情绪的出现会冲昏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忘记了我们所学的一切知识。我们只有在控制好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之后,理智才会慢慢回来。
那么我们怎么控制我们的负面情绪呢?
第一、意识转移。第二、转换语言。第三、心锚动作
意识转移:我演讲的时候,很紧张啊!D—我演讲完了,他们给我鼓掌,送鲜花。I—我把观众都看成是一群小鸭子,穿着各式各样奇装异服的小鸭子,好可爱啊!S—我今天穿的衣服很得体,妆容很舒服,鞋子很跟脚,总体来说没毛病。C—我开头说什么,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结尾说什么。
转换语言。我又要加班了,D—我能力太强,I—老板好爱我啊,S—我很被需要,C—缺了我,公司都不能运转了。
心锚动作,我很紧张,“一二三woosh”,我好累,“一二三woosh”我好怕,“一二三woosh”
2.绊脚石—限制性信念
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这些限制性信念都是自己的所相信的话与事实无关。比如古时候我们描述地球是天圆地方。事实上,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我们是因为地心吸力随着地球自转而已。
信念产生问题,问题产生焦点,焦点产生情绪,情绪产生行为,行为导致结果,结果又作用于信念。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唐伯虎的吧,他去参加一个老太太的宴会,写下了一副对联“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上半句我们的焦点就在“不是人”上,自然觉得他是在骂人,会产生生气这个情绪,后半句焦点到了“九天仙女”上,我们又会转变我们的想法,原来是夸我们哪。DISC的核心就是调适,那么调适背后是需要我们强大的信念做支撑的。信念可以改变行为。DISC给了我们4种解决方案,也就是4种不同类型的信念。
所以我们首先要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再甩去自己限制性的信念,最后重塑一个积极正向的信念。怎么才能做到呢?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再利用disc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改变自己的看法,改变自己的做法,然后再形成习惯,最后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
3.觉察。我们控制住我们的负面情绪之后,就要开始觉察我们的限制性信念。
觉察分4个阶段: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所以,我们要提升我们觉察的敏感度,经常保持觉察状态。
信念如何产生的呢?它来自于偶发事件、过去的经验、环境、知识还有想象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很典型的偶发事件引起的信念。男人就一定是男人吗,女人就一定是女人吗?这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从小到大,别人告诉我们男人是怎样的,女人是怎样的,所以就固化了我们的思想。海峰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不一定哦”。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别人以为的才是你以为的。
我们可以怎样甩掉并重塑自己积极正向信念呢?
第一、头脑中有限制性信念时,用一个正面行为去粉碎它,比如我们的“一二三woosh”,或者是其他的自己创造的心锚动作。第二、松规条日记。第三、丰盛日记。第四、觉察日记。
注意事项(S)
1.我们觉察限制性信念,控制情绪的目的不是消除所有的负面情绪,变成阿Q。我们的目的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处理事情的技巧就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比如人际沟通,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
2.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是绝对有害,有的时候对我们是有利的。俗语有云阴沟里翻船,出事的总是老司机。适度的负面情绪对我们是有益的。比如我们女生在公众场合遭受性骚扰,因为会生气,才会回击。这样对方就不敢得寸进尺,我们也就很好的保护了自己。
3.我们可以说“我很生气”,但是不能生气的表达。因为这样会伤害到身边的人。(放视频,因为有爱每句话要好好说)
3.绊脚石—价值观
信念由什么决定呢?由我们的价值观对信念的影响也很大。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或者说阶段性的价值观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我们的信念具有限制性。
我们今天提升群中有个小伙伴在群里分享了他与女儿之间的一件事。经当事人允许,我拿出来做个案例。
总结今晚自己做了一件错事。平时打羽毛球我习惯捎上我家闺女,期间会抽空与她玩会羽毛球,比如:颠球,发球等。今晚与她玩耍时我的领导过来找我打球。此时,我带着要求口气咨询她:“能否休息下,让爸爸与伯伯打会羽毛球?”。刚开始她不同意,后面我只能提出1颗奖励星进行鼓励,后面她竟然提出10颗星,我也就答应她。幸好后面她自己提出用10颗星换一瓶饮料。要不奖励星就贬值了。回家后,我就让她自己评价今晚的行为是否正确,她自己也认识错误,提出两点错误:“爸爸要求与伯伯打球,我应该要同意理解,但自己没做到”,“不应该买饮料,因为妈妈若知道了会不开心”。当时我也默认理解,并一本正经地要求她下次要改的。
现在回顾这事时,我觉得我自己也有问题:1)买饮料是我同意,且她用自己的奖励星进行对换算是合理。不应该算错误。2)我正在与她玩耍正开心时,本不应该直接提出让她休息,我与别人打球。即使要求这样,也要用讨论的口气3)当她提出10颗星进行对换,我应该拒绝。因为这个会破坏我们家的积分规则,也错误鼓励她“管理付出”,而不是“激发投入”。
疑惑:类似我错误2的情况,既要让闺女理解,又可以与领导打球。如何与闺女沟通?6岁的小孩是否可以用DISC的方式进行套用沟通?
我当时第一个看到了他的分享,就率先抛出了我的理解。我认为女儿趁机讨要奖励星的行为没有错,只是当爸爸中断陪伴自己的时间,她就想要一个补偿。爸爸要女儿认错,女儿说的这两句话都是这个爸爸爱听的话,女儿很在乎父亲的感受,那么父亲也应该换位思考去理解女儿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且我还给出了一个建议,和女儿沟通的建议:我知道我们本来是一起打球打的正兴起,如果现在突然中断和你打球,打击了你的兴致,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要不爸爸给你买一瓶你最喜欢喝的饮料吧,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哦,我不告诉妈妈听。
这个建议我的本意是先跟女儿沟通表示出理解对方抗拒的心情,再做一个安抚性的事情补偿一下女儿的失落心情。这个建议被林健大哥批为毒丸。他提出我不可以让孩子在父母之间产生隔离,我建议的“不告诉妈妈,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性质为欺骗,会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效仿,带坏孩子。我原本以为一个行为只要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底线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动机不同罢了。可显然我还没分清楚道德的界限导致的行为的性质。
林大哥提出这个案例,说白了是信守承诺的问题。自己打球带着小孩去,然后先与小孩练球,却因领导原因,中断了承诺。所以所有的问题是要处理好不信守承诺的问题。这个问题做到了,啥就好办了。
然后,他又给出了如何处理打破的协议问题?这部分的内容在4D的知识点里面。5步走 :“我违反了和你的协议”,描述情况,未来防范,表达歉意,我们现在和好了吗?
最后,林大哥又抛出了一个观点:没有价值观和同情心以及敬畏心,人又变成了畜生。
我从这次案例讨论中发现了我今天的解读只停留在了很浅显的层面,对行为的相互理解。并没有上升到价值观,同情心和敬畏心的层面,所以没法看到这个案例的本质问题是信守承诺问题,也就没法给出正确的建议。的确值得反省反思。
反观个人,我们一般很自然地会对一些陌生人有同情心和敬畏心,跟家人相处的时候就很容易会忽视掉。我们不光对别人需要有同理心,对身边的人更需要同理心。我们也要好好的反省自己的价值观了。
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的《人类价值观的本质》 一书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判断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我曾经在《小强升职记》当中看到了作者推荐了一个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测验结果指向了13种职业价值观,分别是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变异性。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一下根据我们的测评结果可以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价值观,《小强升职记》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确定什么事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事,可以比较两件事的优先级。我们也可以根据价值观来判断两件事的优先级,在那个案例中一件事是陪伴女儿打球(家庭与人际关系),一个是和领导打球(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那个父亲选择了后者。
4.绊脚石—身份和角色
林大哥说找到身份和角色是最大的道。林大哥给自己的定位是高校行者,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林大哥给的建议是从岗位入手。我很迷茫,我想了好久我们公司的职位我都不了解,不知道瞄准哪一个。为了找到心仪的岗位,我应该去了解职位的日常事务,看我想不想做,能不能做,不能做的地方是哪里的能力还不够?我就专门提升这部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