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快两年了,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一种怎样的大学生活?这好像是一个打开的链条,延伸了无数的问题,过这样的大学生活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它是契合我以后要从事的工作需求呢;我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有趣,让自己的大学生活看起来很好玩~~~这样的问题一旦提出,有如链式反应般无休无止。 给自己大致列了一些常见的事项,然后思考,假设除去绩点、工作/实习经历、社会活动经验、语言能力、工作技能、以及为了这些而附属存在的一些爱好、特长等等,我的大学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一些独立存在的事物作为我大学生活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呢,我在寻找一个答案,一言以蔽之,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有趣。
回想自己大学的生活,除了绩点之外,大体上可以说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轨道去走,有偏离,但并不算失去控制吧!非要盘点一下自己的情况得话,工作/实习经历这一块,自己有幸加入了学校的一个工作室(尽管后来选择了退出)、做了助辅、接过专业主任的小项目、带过小团队;社会活动经验方面主要是有幸做过两次的校红旗队的队员(运动会)、做过阳光之家的志愿者、当过智力先天性有欠缺人士的志愿老师、更主要的则是和朋友们一起做玉林市大学生联合会的工作;语言能力:会说普通话、粤语、客家话和英语;工作技能无非也是些PPT.EXCEL之类的;除此之外,快两年的大学生活,凭着感觉和兴趣学习了乒乓球、华尔兹、网球、重新捡起了游泳,虽然不常去,冰壶在学、吉他在学,然后就是对厨艺有了更大的兴趣,希望自己可以进一步去研究更多美食的制作,顺便把室友养肥嘛。
在上海的一年多的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可以接触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很有思想的一些人,能够有机会去和一些很优秀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听他们分享一些他们的大学生活以及工作上或者在社会中所经历的事情,这使自己有了一个通过多重视角去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机会。昨晚听一个已经工作数年的学长讲述他当年在英国摆地摊、到各地穷游、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各种有趣的经历,让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关于大学与专业这个问题,不要让专业成为我们大学生活以及工作的软性枷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少幻想、多思考;慢慢储备相应的知识,然后切身地去感受这个很大很美好的世界会比在能力不足时一味地抱怨这个社会看到更多的风景。回顾自己本身,在没有加入玉林市大学生联合会这个集体之前,自己更多参加的是一些比赛,一直认为对于演讲这件事并不是很难,经过一定的训练也是ok的,但是当我自己不再单纯地以一个参赛者而是作为一个分享者的身份站在台上的时候我发现我慌了,觉得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能力以一个学长的身份去和自己的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演讲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它更多地需要需要一个人的切身经历和思辨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而这些并不是靠着胡扯能够过关的,直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具备了一个合格的演讲者的素质,只能说慢慢做,希望自己会有进步吧!有了那段经历,让自己更想去思考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我在想,我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我才能和我的学弟学妹去分享一些积极、乐观的东西。让他们也可以通过我的经历去感受一些有趣的事,至少不能给他们灌输太多负面的讯息。
写到现在,再看看自己写下的东西,虽杂乱无章却也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正如学长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苦,却也是自己生活里别样的风景,这世界很大也很精彩,希望自己可以更有趣地过着,而不是受到诸如专业等软性枷锁的束缚,少幻想,多思考;慢慢储蓄知识,体验更多的生活,一点一点积累精神的厚度,做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