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造成性格缺陷错不在你,而在于你的原生家庭毒性大

一、道德绑架让很多中国孩子不敢痛陈父母有毒

也有两位中国孩子,成年以后追忆母亲满篇都是痛苦和痛责。仔细阅读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位母亲》和老鬼的《母亲杨沫》,我们发现,他们的母亲之所以成为他们一生的疼痛,与特殊年代分不开。脱离了大是大非只关乎母亲的家庭角色,中国作家的文本里似乎只剩下了颂扬。那篇已经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秋天的回忆》,史铁生先生对已故母亲的怀念中,充满了"子欲养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我8岁之前都不在母亲身边,8年的分离造成了我俩的关系从我青少年时期的激烈冲突到现在的没法弥合的疏离。看见身边的年轻妈妈们为了不影响自己享受岁月而把孩子送到父母那里,我很想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写成一篇文章告诉他们,他们的选择很可能是在用大半生的遗憾换取一时的痛快。

我终究没有勇气把这篇文章写出来,因为,我不能想象此地读者对一篇"讨伐"自己母亲的文章,容忍度有多大。所以,读完2019年第5期《思南文学选刊》刊登的陈福民先生题为《与你遥遥相望——关于母亲的一些话》后,既高兴于总算有一位中国作家敢于清算母亲家庭角色缺位后给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父亲是一个和蔼而无是非的人,在母亲莫名生气不快时,他无能为力,家庭气氛就更凝固了",同时又深感遗憾于作者将"母亲莫名生气不快"归因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政治生活动荡不安"。我觉得,就是这样的原谅,让作者的母亲在临别之际能当着全家人的面做出这样的举动:"用虚弱但清晰的声音说'对我最好的人都不在这里'"。

"孝顺"一词已成为父母可以为所欲为的保护伞。他们一定觉得,就算自己对孩子做出再匪夷所思的举动,死后孩子们也不敢对自己妄加评论,死者为尊和孝顺长辈这两条铁律,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们帮助自己成为众人口中的好父亲或好母亲。

事实上,死者为尊和孝顺长辈这两条铁律存世那么久后,已经植入我们的思维习惯。

前不久去亲戚家串门,目睹了50岁的女儿对着90岁的母亲大发雷霆的场面。

因为身有隐疾,打小母亲就给了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从精神到金钱。旁观者清,母亲的过渡关怀已使女儿乖张又自私,她一直未嫁,固然有身体原因,更因为在母亲一味娇宠下她已经养成了除了母亲无人能包容的坏脾气。母女之间的是与非,如乱成一团的麻绳,可经纬线还是能够辨识的,比如,女儿变成现在的样子,母亲责任不小。尽管如此,那天,当女儿冲着老母亲喊出"你就像鬼、像影子一样老是缠着我"这句话时,在座的包括我都觉得:"女儿怎么能跟90岁的老母亲吼这样的话?太不懂事太不孝顺了。"是的,老母亲有错,那是在善意的犯错;而女儿对母亲的攻击,是恶意的诋毁。

二、假如像转万花筒一样换一个角度看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能看见什么?

假如没有及时拿到一本书,像我这样捏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都不会像转万话筒那样,看看有没有别的角度解释50岁的女儿怒吼90岁的老母亲这件事。

及时拿到的这本书,是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这是一本心理疗伤经典之作。像所有此类书籍一样,《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分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用八个章节罗列了什么样的家庭能确定无疑是有毒家庭;在第二部分里,作者则用七个章节来呼应在第一部分出现过的人物和案例,最终给出了如何摆脱有毒家庭的影响、如何修补自己因常年浸淫在有毒家庭里而养成的性格缺陷的良方。

不是一开始读这本书就意识到,我在文章第一小节里讲到的这个案例,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拆解,直到读完了作者自己写的前言《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以后。

前言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戈登是一个三十八岁的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结婚了六年的妻子离开他后,他找到本书作者苏珊想让她为自己寻找一个良策,留住妻子。像所有心理医生一样,苏珊开始剥笋壳一样一点一点地触及戈登妻子离他而去的核心原因——原来,当戈登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每周都要用皮鞭抽打他两三次,"过去真是怕得要死,但为人父母不就应该这样吗?"理智让戈登逆来顺受地接受着父亲的毒打,但情感上戈登将对父亲的仇恨在他自己都不自不觉的过程中堆积在了心里。长大成人成为医生以后、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以后,人们只看到一旦过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压在戈登肩头他就会冲着妻子发飙,人们还判断,妻子离他而去是因为戈登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通过对戈登一次一次的心理咨询,《原生家庭》的作者苏珊认为,戈登的坏脾气是果不是因,戈登不计后果地冲着妻子喷发怒火的因,是他小时候父亲每周用皮鞭揍他两三次。被毒打而对父亲的仇恨在戈登的心里积压成的愤怒的火山,火山不敢对貌似比自己更强悍的父亲喷发,而是对准了更亲近的妻子。是戈登的坏脾气吓跑了妻子,可又是谁在戈登的身体里植入了坏脾气?苏珊认为,是有毒的家庭造成了戈登的性格缺陷——这一说法触动了我:每一个个体多多少少会有性格缺陷,可我一直觉得那是与生俱来的。就算是后天形成的性格缺陷,也是一个人自我放纵的结果。

边读《原生家庭》边努力思考苏珊的"有毒家庭论",会越来越觉得苏珊所言不虚。

三、转变看法也就找到了得救的通途

有毒的家庭让孩子中毒后才导致或者放大了孩子的性格缺陷。既然如此,孩子就可以通过阻断与有毒家庭的亲密关系来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

问题是,性格缺陷者是有毒家庭的受害者,这一点千真万确吧?

苏珊大概也被她的病人和读者质疑过,所以,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被父母过分打压后找不到自我的桑迪、被不称职的父母影响得格外孤独的莱斯、被操控欲旺盛的父母管控得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迈克……

等等,我亲眼目睹的50岁女儿呵斥90岁母亲的场面,是不是女儿对操控欲极强的母亲的一次反抗?"你就像鬼一样,你就像影子一样老是缠着我",这样的主诉太清晰了,女儿就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过去50年里,老母亲一直在以"放心不下"、"舍不得"、"我就是想让你少受委屈"等等充满关切的语言和行为,在左右着女儿的行为举止。那么,女儿为什么要等到50岁反抗意识才觉醒呢?或许,在女儿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的时候也曾以"你就像鬼、就像影子一样缠着我"这样的话语叛逆过老母亲的"关怀",但是,都被"你太不孝顺了""你太辜负妈妈的关心了"这样的劝解压制了下去。

家庭中与长辈发生的冲突,我们都会从道德层面而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拆解。我在目睹50岁的女儿怒吼90岁的老母亲这一场面时,即时反应不也是从道德层面来判断是非吗?

假如从道德层面而非心理学角度去理解家庭冲突,很多家庭矛盾就会走入死胡同。像这位50岁的女儿,长久以来被套上了一旦与老母亲发生冲突就是"不孝顺"、"辜负老母亲好意"的紧箍咒,她挣扎在老母亲的致密操控中,半生过去竟然没有尝试到过身心自由的美妙。

四、春节回家的游子不妨带上《原生家庭》,来比对一下自己的性格缺陷从何而来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何以能成为心理学经典著作?我的切身体会是,它能惊醒梦中人,亦即明明白白地告诉被家庭冲突纠缠得苦苦挣扎的人们,不是你不孝顺,而是你的原生家庭有毒。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毒,摆脱中毒状态也就是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特别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就有了可能。

那么,哪些问题其实是在提醒你,你正生活在有毒的原生家庭里呢?

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在他们的著作通过丰富的案例摆出了如下特征:

1、喜欢恶语相加全盘否定孩子的家庭

2、 喜欢以"为你好"为由貌似无意识伤害孩子的家庭

3、 或威逼或利诱想要孩子按照他们要求选择生活轨道的家庭

4、 弥漫着严重不良嗜好的家庭

5、喜欢用棍棒刷存在感父母

……

能够在《原生家庭》一书的指点下,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由有毒的原生家庭造成的,苏珊·福沃德说,矫正就不会像想象的那么艰难,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名曰"拥抱你的内心小孩",苏珊·福沃德给如何矫正性格缺陷这部分内容起了这么一个温柔的标题,就是希望读者能善待自己的性格缺陷,并按照书里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慢慢修正,改善自己的性格缺陷、把自己变成一个可爱的人,就不是一个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了宝宝后,恨不得把全世界、自己的命、所能给的一切美好都给她。但我们能给予宝宝们什么呢? 好的物质?好的物质没有标...
    絮叨胡哩阅读 11,968评论 0 5
  •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将为你讲述的书是《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你可能,已经在很多地方见过原生家庭这个...
    吴彩凤1阅读 12,139评论 0 4
  • 义马高中的视频,看到一半就落泪了,活脱脱的看到了我们自己,虽然我还不是班主任,但我们周围班主任群体就是这样...
    小敏小雨阅读 3,535评论 5 23
  • 寂寞的你,把我当作什么? 你的心在哪里? 飞往远方是吗? 为什么我们这么近, 却感觉很遥远。 为什么呢? 我不解,...
    匕人阅读 1,209评论 0 1
  • 漫山遍野的翠绿开始变黄,叶子纷纷飘落……秋天来了。 这样的句子,并不适合四季不分明的岭南。几乎每一年,都是在收到国...
    未之书阅读 1,930评论 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