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母给我烙了好几斤大饼,做了一些干牛肉给我路上吃,包袱里还有舅母新缝的衣裳、新纳的布鞋。在这里整整住了3年,舅母一家待我亲如儿子,嘘寒问暖,悉心教我手艺,无奈我愚笨,不能继承大舅的手艺。临走时,手里捧着沉甸甸的包袱,眼睛红了一圈,我只能死命憋住眼泪,不想再让大舅担心。对于大舅和舅母的恩情我无以为报,走的时候给他们磕了3个响头,暗暗发誓一定要有出息,不能让家里人失望。
我背着包袱,离开了大舅家。按着大舅跟我说的方向和路线,我走了3个白天才来到坐落于华山脚下的白鹿书院。华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巍峨险峻,有东、南、西、北、中5峰,诸峰高耸入云。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像一片汪洋绿海。时当热夏,可山脚下方圆2公里却凉风习习,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的风尘与疲惫放佛都消失无形了。
我站在书院前边空地,打量了一会。“白鹿书院”四个字苍劲有力,只是这牌匾透出些许破败迹象。门两边各挂了两幅字,写着“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当时我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才懂得。我心里有点纳闷,这书院不是应该像大户人家那样,门上挂着亮堂堂的牌匾,门口两边摆上两尊石狮子?
我上前敲了敲门,敲了好一会才有人来开门。开门的是书院的管家,50岁左右,身形瘦削,头发斑白,但走起路来却挺直硬朗。我说明来意后,管家带我去见了先生。先生却是个年轻的,30岁左右,一身布袍,一双黑布鞋,手里捧着竹简,盘腿端在矮桌子后面。
“先生好。”我向前一步,对着先生鞠了一躬。这是大舅教我的,平时粗鲁惯了,但对着先生可得有规有矩,做学问可不是玩过家家。先生从桌子后面起来,走到我面前,细细打量了我一番,我有点怯。
“大娃子打哪里来,姓甚名谁,年方几何啊?”先生这话听着亲切,我心里一松,就有点刹不住车,竹筒倒谷子一样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跟先生讲了,先生只是微笑的看着我,啥也没说,末了就让管家带我去后院住了下来。
第二天就跟别的同窗一起跟着先生读书了。每天天一亮就得起床,起床后先绕着书院跑两圈,回来后要背诵先生昨日教授的文章,吃罢早饭就开始上课。每隔半个时辰就休息一刻钟,直到管家过来通知吃午饭。下午一般不上课,可以在院子里背书、写文章、练剑。晚上须写一篇一日总结给先生,经由先生评定合格才可歇息,若先生觉得今天毫无收获则要面壁思过一个时辰后方可歇息。
我初来咋到,啥也不懂,都是跟着其他学生照葫芦画瓢。一开始觉得读书做学问跟打铁的确不一样,读书脑筋要转得快,要想得透。打铁嘛,掌握技巧、有蛮力就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了。先生很是博学,我最喜欢先生讲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出世入世的思想。可是眨眼3年过去了,我发现学来学去也就是这些知识,我感觉自己跟以前相比业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就愈发觉得没意思起来,于是就经常偷偷地溜出书院。后来被先生发现,先生把我叫到后院的竹林里。
“大勇,你来书院也3年了啊,从一个乡村野娃子啥都不懂,到现在虽说没有满腹经纶,但也能作个好文章出来。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了?”先生意味深长地看着我。
“学生愚笨,亏得先生悉心栽培才能识得几个字,写得几篇差强人意的文章,离学有所成还相距甚远。”我有点心虚,低着头不敢看先生。
“哈哈哈,这番话说的可是冠冕堂皇啊。我看你是觉得自己已经学富五车了,觉得为师已经没啥可以教你了,是也不是?”先生脸色瞬间难看了,很少看先生这么严肃。
“学生不敢,学生但有错处,请先生责罚。”我咚的一声跪在地上。
“我看你胆子倒大得很。你以为偷偷溜出去,神不知鬼不觉吗?哎,我看你平日也是个有志气好学的,今日为师要给你指一条路,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你的造化了。起来吧。”先生语重心长的说道。
“学而优则仕,为官也是读书人的一条出路,当官为民也是一件大好事。只是宦海沉浮,此路不易走。你若有此心志,可以一试。”先生说完就离开了竹林,只是先生的话却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接下来几日,我没再偷溜出书院,安安分分待在书院里思考科考的事情。
“大丈夫须得建功立业,前路漫漫有何可惧!”我打定主意参加科考,于是开始了“十年寒窗苦读”的求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