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光杯真的会发光吗
文/江俊博
唐代王翰有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同时,诗中的夜光杯也不免引人遐想,难道在古代,真的有自己会发光的杯子?
夜光杯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周朝,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提到:“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说的是西域向周穆王献刀献杯,杯子叫夜光常满杯,由白玉制成。
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包括白玉在内的玉石并不会发光。如果现在你买到了会发光的玉器,很可能是被人为地添加了荧光粉,荧光粉白天把光能储存起来,晚上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否则就可能是玉器含有放射性物质,虽然能发光,但是有毒有害。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夜光”的解读。古代的夜晚,最引人瞩目的发光物体就是月亮,因此夜光多指月亮或月光。夜光杯自身不发光,但是月亮在酒中的倒映会发光。试想一下,客人们在月下饮酒,觥筹交错间,波光粼粼,那氛围,酒不醉人人自醉!假如杯壁足够薄或透明,月光能够穿过杯子,那么映入眼帘的光芒会更加闪耀,玻璃杯、琉璃杯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是,玻璃杯、琉璃杯、玉杯和夜光杯,哪种叫法更能打动酒客的心呢?古人做出了最佳选择。
因此,只要做工精致的杯子,无论是什么材质,都可以叫作夜光杯,反正发光这事儿主要靠月亮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