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俗的变化看开放与融合】

邹庆会,原创分享第1688天,2024年2月12日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从婆家所在地各种风俗习惯的逐步演变中,能明显感受到思想在开放、形式在多元、文化在融合。

最明显的,是吃饭上菜方式的变化。前些年,但凡有客人来访,吃饭时是先把桌上摆放一圈凉菜,中间放热菜,热菜端上来后所有人集中伸筷子集中吃,大概每人夹两三次后,这碗菜就被撤下桌了,新鲜热菜依次上桌,外陆续撤下。总结起来就是: 上一个、吃一个、撤一个。现在变了,和其他地方一样,所有菜做好、摆一大桌后,大家一起上桌、一起吃,中途不再撤菜,只要人不下桌,随时可以吃到任何菜。

另一个变化,前些年这边的家家户户过年只嗑当地产的椒盐小西瓜籽,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地人,几乎是花了三年时间才学会如何嗑出籽来。现在的品种丰富了,除了这种小西瓜籽,每家每户基本上都同时备了葵花籽,习惯嗑啥就嗑啥,不用再受单一品种的限制。

还有一变化,孝感这一带虽地处山区,但不做熏制品,比如腊肉腊香肠啥的,统统没有。记得有一年,我把宜昌的腊香肠带回来一些,端上桌后,当时几乎只有我和老公伸筷子,其他人完全不碰。这几年,感觉孝感人也慢慢在吃香肠,带回来的腊货也能慢慢吃了,年前回来路过一农户门口,居然发现门前的竹杆上晾晒了一些香肠。

再就是昨日分享提到的初二迎外孙、初三待女婿的习俗,这几年其实也有慢慢打破的迹象。昨天,二姐和二姐夫就陪着儿子一起来给外婆拜年了,一起到来更热闹,同时也减轻了厨师和伙夫的接待量,可谓相互体谅、两全齐美。

像这样的变化还有一些,不再一一罗列。看似形式的变化,实则为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多元、向外的融合。当然,必须值得强调的是,没有改变的也未必就不好,毕竟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风土民情,有些甚至已形成当地的文化特色,不用刻意去强调改变,一切顺其自然就是最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国庆节前夕,我收到妹妹从老家湖北寄来的一份快递,打开一看,是几包冰冻的饺子。妹妹在微信里说,这饺子是我们前几天到长...
    淡水浅唱阅读 7,953评论 156 389
  • 活了四十几岁,我在成都吃年夜饭的次数大概比在外地吃的次数多不了多少。在成都吃,我成年以后的那些年,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北美之北阅读 2,486评论 20 164
  • 2020年的元旦是农历腊月初七,过了元旦,春节也就指日可数了。 这些天,一有时间,女儿就和我在微信里语音或视频讨论...
    付强_阅读 2,879评论 1 21
  • 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我国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祖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全国上下一...
    老刀阅读 737评论 6 5
  • 刚刚看了一本书,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得不陷入沉思:“大部分的大人都忘记了童年,只有很少的人还记得童年的模样。...
    幽语漫蓝阅读 614评论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