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是年长,越会回忆以往。回忆着回忆着,就莫名回忆出些道理,或者莫名回忆出另一种心态。
夏天还没开始,就已经很热了,在食堂买了一杯草莓圣代,给自己降降暑。
大概是在学校里,卖得也不贵,四块钱就能买。
边吃边回宿舍,看见路上的人基本都拿着一杯,恍惚间想起小时候对雪糕这种东西的痴迷和向往。
儿时上的那所小学,离家很远,中午上完课了就在学校里的小卖部买点东西吃,钟爱的便是那五角一根的雪糕。。
那儿的夏天很热,旗台边有两棵柳树,老有不知名的鸟挂在上面乱叫,听得人无端生出些许心烦。这种时候最开心的莫过于兜兜里的五角钱和躺在小卖部冰箱里的雪糕,尤其是老冰棍儿和软舌头,甜甜的,凉幽幽的,含在口里化开来,就像是顺便连着燥热也化开了。
农民家的小孩儿,很少娇生惯养,父母也不会给太多零花钱,故而总觉着能吃上一颗雪糕已是极大的快乐,但人总是贪婪的,总认为没得到的是好的。相比很多更贫困家庭的小孩儿,我已经算幸运,可仍然觊觎广告中杯子里的雪糕,狭隘的认为那会更甜。
于是每次电视插入广告时,我都会凑得近一点,隔着屏幕遐想味道。广告结束了,我仍然恋恋不舍,撇过头大声对妈妈说,我长大了要挣好多好多钱,然后去买好多好多圣代。这时候妈妈总会看着我笑,然后说一声好。
儿时单纯,不懂得妈妈笑的含义,直至学过《背影》后,模模糊糊地懂了一些,或许是那时的家庭太贫困,又或许是那样家庭里的女孩太天真,这样的天真与轻易的快乐在灰色的小村子里过于突兀,才会不小心灼伤了一位母亲无奈的爱意。
十五岁读高中时跨了市,那是一个与泥泞的小村庄完全不同的世界,那儿的孩子对于生活的大方总会让我暗暗吃惊,感觉她们总拥有着花不完的钱。
夏天依旧燥热,下午上完课还是会去买一根雪糕,记得当时朋友说,学校里进的花样真少,等周末出去了,一起去买圣代,那才是夏天的快乐。“圣代”,一听就很高级,当时于我而言,凡是觉着高级的词,我都不会轻易触碰,怕自己消费不起,怕自己为了面子花费爸妈辛苦挣来的钱。
终归谢谢朋友,明白我的顾虑,却也不说出口,只是周末一起出去时请了我一杯。当时看着那个五元的小票,我笑得多少有点无奈,感觉也不是很贵。
大概这就是农家孩子与城里孩子的区别吧,无论如何,心里总是带着点自卑的,越是自卑,越要面子,越强撑面子,越是自卑。毕竟心里不是真的坦然。
后来读的书多了,格局大了,倒也不是很在乎出身这种东西,很多事儿,后天可以练就,心态也不例外。
于是乎,再在大学看到那么多人都拿着圣代时,不会再羡慕她们看似花不完的钱,只是偶尔想起那个小村庄里立下豪言壮志的女孩儿,以及小卖部的老冰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