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会过誉一些人物,比如荆轲。荆轲和《刺客列传》中其他五位(曹沫、专诸、豫让、聂政、高渐离)不同,荆轲是个读书人。
荆轲认为刺秦失败是因为他试图生擒秦王而不是直接刺死:「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而我认为,荆轲刺秦失败实在是因为:第一,计划准备不充分;第二,计划本身不可行。
先说第一点。刺秦计划的来龙去脉如何?书中交代的很清楚:「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故事的开始基本上就是这样:儿时的玩伴竟然有朝一日登上王位,而自己竟然沦为他的阶下囚。可以想见太子丹内心的羞愤与难堪。
「归而求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因为受不了在秦国当人质的屈辱,明知「国小,力不能」的情况下,依然「求报秦王」。所以刺秦计划的起源就是:出于太子丹的一己之私忿。连他的老师都说他「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太子丹是如何展开刺秦计划的呢?他先请教了他老师鞠武。老师说「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回答「太傅之计,矿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只此一句,便可看出,太子丹不是人前卑躬屈膝送西施、人后卧薪尝胆把仇报的勾践——他不能像越王那样一忍数年,其念念不忘的,是对秦王的私忿,而不是出于对燕国的责任。所以他无法坐等十年再去灭秦,只急着,找人刺秦王。
操之过急的太子丹,就这样找到了荆轲。
荆轲何许人也?书上讲他「好读书击剑」,「然其为人沉深好书②;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说荆轲是个读书人,是不差的。写得荆卿儒雅,便不是暴虎冯河之人。
荆轲性格如何?书上讲「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表面看,荆轲刺客形象与他的行为颇为不符。欲写荆轲勇敢,偏先写其懦怯,就像韩信受胯下之辱,意在表现其「含羞忍辱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荆轲含羞忍辱的性格,与为了一己之私忿的太子丹的操之过急迥异,也暗示了二人日后对于刺秦的分歧。
遇到太子丹之前,荆轲都在干什么?「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按当时的说法,是个不得志的士大夫。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个不得志的荆轲遇到「再拜而跪,漆行流涕」,「前顿首,固请毋让」的太子丹,自然会萌生「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念头了。
再来看行刺前的准备。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作为要刺杀秦王的荆轲,不加紧时间练剑,反而沉溺美色。俗话说,好女人费汉。长此以往,难保荆轲肾不亏阳气不减,如何再去刺秦呢?书上又说「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纵情声色的荆轲应该早把刺秦大业忘到一边去了。以至于后来「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连陶渊明都说他: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剑术不精,为刺秦失败埋下了隐患。
而太子丹方面呢?先是为荆轲选了一个随从。「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选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跟随荆轲刺秦,无怪乎见了秦王后「色变振怖」,想来不过是一个匹夫之勇的未成年杀人犯。太子丹选人不当,此其一过也。
再然后,「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耒,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在荆轲尚未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以言语激之,匆匆赶其上路。操之过急,此其二过也。
因此整个计划准备上就不充分。计划由太子丹的一己之私忿而起,而太子丹操之过急,选人失误。沉溺美色的荆轲剑术不精,等的人也没来,刺秦焉能不败
而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荆轲是个读书人。「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的勇气是有的,但「惜哉剑术疏」,刺秦的技术恐怕还未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