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1.认为自己犯了错。我们会内疚、惭愧、自责甚至厌恶自己。
2. 指责对方。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3.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有可能会有点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支持和理解”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例如:
A: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B:你昨晚没有来,我感到失望,因为我有一些烦心事要和你说。
在上面的对话中,A认为他的感受是他人引起的,而B认为他的感受是他的愿望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引起的。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每个人都可能有的基本需要:
自由选择,庆祝,言行一致,滋养身体,玩耍,情义想通,相互依存。
然而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
个人成长三阶段:
1. 情感的奴隶,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
2. 面目可憎。我们发现为他人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于是我们开始拒绝为他人负责,而且因为不确定而态度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出于爱而乐于助人,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R:非常赞同,心里觉得很畅快,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明晰了。我一开始为他人负责人,到第二阶段的面目可憎,心里觉得犹豫不安,我知道我可以向第三前进。
I:我想起来了《过犹不及》和《为孩子立界限》这本书。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情绪,感受负责,而不是依赖他人。我们也要推动身边的人为他们自己负责任,而不是越俎代庖去付出,操心,紧接着抱怨。只需要一个相处方法的改变,对彼此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成果。
D:行动 注意觉察我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归因于他人的时候,提醒自己找到自己情绪的原因,找到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表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