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情

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八我们村都要赶庙会。所谓庙会,也就是在庙里的戏台上搭挂好了,请个戏班子唱上几天戏。那时候,小小的村庄里很难有什么新奇事儿,所以这每年一次的庙会就成了我童年欣享无限乐趣的节日。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加入这场“盛会”了,估计从我在娘胎里孕育直到后来睡躺在爸爸臂弯里,都从未错过一场戏吧!也许就是这种熏陶,以致让我刚学会走路就直奔戏台而去。

我真的每年的每一场戏都去看,甚至跟着爷爷去邻村看。我们这一老一少两戏迷简直成了乡间小路上的一道风景。

那时候,根本就不懂什么戏剧,只能大致看懂个故事情节,可是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才觉出看戏的莫大趣味。

至于后来,渐渐长大了,走出了小村落,也走离了戏台,才慢慢知道,小时候看的戏就是晋剧,是我们这一方水土养育的这一方人创造的一种流传至今的文化。

总觉得管晋剧叫山西梆子才带劲儿,也亲切,有乡土气息。就好像管阎锡山叫山西的土皇帝比听着什么第二野战军总司令让人更加舒坦。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看戏比以前方便了,电视上有专门的戏曲频道,网上有戏剧视频,但我心里总是怀念过去村里边的小戏台,尽管那小戏台上的戏子唱得根本没法和电视上的艺术家相比……

在我心里,“传统”应该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非像古董一般的收藏可是我终于还是发现村落里的戏台越来越少了,时装代替了戏服,流行歌曲代替了《打金枝》里的精彩唱段,超女的风头强过了王爱爱、王宝钗等老艺术家……我在寻觅,寻觅那逝去的风景,难道晋剧文化真的随着阎冯倒蒋的失败而衰落了吗?当我在省博物院里看到各地戏台模型和晋剧“十孝”戏情泥塑后,我的心里一阵抽搐——她,真的被陈列起来了!

看到山西电视台的“走进大戏台”节目后,我的心头真的一热,我不知道是谁产生了唤醒她的念头,但我真的好感激他,我希望她能像睡美人一样容光焕发地站起来,走进每一个山西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现在,收看“走进大戏台”节目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我仍然有一种不满足,因为大部分的戏迷还是老年人。前年回老家,正赶上七月二十八,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兴冲冲地搬上小板凳去看戏,戏园子里遇到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也和我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偶尔还和老人们探讨一番,有些小孩子在人群里穿来跑去,更有几个竟然坐到了戏台子上的边柱上,离那唱戏的戏子那么近……

回到城里看电视,看到很多节目里,那些六、七岁的小孩唱起我们的山西梆子来字正腔圆,像模像样……

慢慢地,慢慢地,一切都会复苏吧。梨园不倒,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接力下去,即使我握不了接力棒,我也要为“她”加油喝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午后,走进黄龙溪的石板路,一只慵懒的肥猫卧在檐下,不惊不诧,遥望着骚首弄姿的人们。 小时候经常光顾...
    田言谧语阅读 2,540评论 0 1
  • 看过西山行,走过东边雨。若年华还在,我愿与你共享余生……不做过客不负青春……
    潇一逸阅读 1,319评论 0 0
  • 我试图努力地说服自己参与今年灯塔夏令营的活动,因为我对灯塔设置的课程感兴趣,特别是新增的课程,并且临近实习,我需要...
    简啊简啊简简阅读 1,001评论 0 0
  • 自从表姐一家移民美国纽约后,好几年回来一次,同各亲戚也是难得一聚,拉拉家常叙叙旧大家总是很开心。按照老规矩,表姐落...
    哥德堡阅读 3,831评论 0 0
  •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
    七七丶七月的雨阅读 1,29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