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个文,说不少县城状元虽然进了好大学,但眼界不宽,人际单一,自命不凡,进了996公司被压榨,愤青,衣表光鲜,有苦难言。
我不知道啊,至今为止我只认识一个县城状元,从小认识的那个少年,人家现在在米国应该过得挺好。
上大学后身边人似乎就没有这么“高端”的了,可能没有,也可能不知道。我想状元应该不会报考一个法科学校吧,虽然我很热爱母校,但毕竟太单一了,没有理科,没有工科,大部分人爱好都是通过司法考试。那是很快乐充实的几年时光,并不后悔,不过如果以后我的孩子做选择,我会建议她去综合性大学,多接触些不一样的事物,有不一样的思维和视角。
为什么离题万里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虽然那篇文章的观点因为我缺少经验可以印证,它对县里状元有意无意的讽刺也让人有点恼火,但是它传递的一种感觉我有点认同。
那是什么感觉呢?有点琢磨不透,可能是小镇青年确实视野受限,我到北京后才知道有的路很宽,走到一半就会变成红灯,然后现在马路中间又怕又傻。虽然不比大城市来的同学学习差,但是,真的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距离在。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不远行,就在故乡长大工作结婚生子,也没什么不妥,但如果能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哪怕兜兜转转回到原地,也会不一样。其实这是个伪命题,根本不会回到原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也根本不会回到原地。没有意识到的改变,也是改变。
评论里喷子很多,大抵是“你又哪来的优越感?”之类。虽然我也不喜欢字里行间流露的挑衅和贬低,想来是挑战了我们“惟有读书高”的信仰。但到现在,也认识到了人必须有很多样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却不是唯一一项,人际关系、调动资源这些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这些能力哪里能学来?学校里或许能学来,更多的可能学不来。
多元化的社会,包容更多不同,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或许一去不复返。我猜想,过去改变命运,由吃农村粮到吃商品粮只能靠读书和当兵两种途径的时代已经远去。当个网红就能赚钱,有钱就能改变命运,成了不少人新的逻辑。最近看的少年派,要不是主角光环,沉迷于直播不能自拔的林妙妙,能在一个月内由最后一名考上二本?如果她不只是个二本,会和钱三一没有出现交集的可能?想到那个用尽全力想要把你放进未来的人,我都替他感到遗憾呢。
好像又离题了,总之,我认同智商再高也得有情商,读书再厉害也不能和社会脱节。但同时,我也认为,不要贬低那些为了未来奋斗,为了有一个质量好一点的敲门砖奋斗的人,毕竟,这是少有的,仅靠自己就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