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
这个五一节出去玩儿的时候,我去逛了两个老书店。
首先去的是弘文书店,它被一排排卖中小学教辅资料的书店挤到了苏州文化市场一楼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另一家书店的地理位置很好,从乐桥地铁口出来就能看到它-苏州古旧书店。
逛实体书店是我的爱好之一,它常常能给我带来意外之喜,这种欢喜让我仿佛回到了大学时经常在图书馆一排排书架上寻宝的时光。
这有点儿像淘宝,在书之河流中看到各式各样的金子般发光之书。
有十几本书都感觉挺有意思,可转念想想,要是买了这么多书放包里,后面还得背着出去玩儿,可得把我给累死。
犹豫了片刻,我在这些书里面挑了两本我最感兴趣的书-王鼎钧的《我们现代人》和一本和我同样年龄的书-《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2.困惑的种子
我时不时的困惑于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的未来应该又该如何生活?和大家一样努力认真工作从而过一个平稳的一生,作一个苟且低调的老实人、打工人、工具人,一个沙僧一样的人?
或者学一些厚黑学、摸清楚官场文化和酒局文化、世故圆滑的游荡于各色人物之间?这两种选择于我内心都是难以接受的。
鲁迅在《狂人日记》的结尾里的那句话引人深思:“从来如此,便对么”。
而我以为,这个“从来如此”并不真的是从来如此,它大概是从宋朝开始的(也许更早,春秋之后再无人做“春秋大梦”)。
记得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说过一段话,如果把中国历史进行简单划分的话,可以用安史之乱划分成两段,安史之乱前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都是昂扬向上的,而安史之乱后就开始不断地走下坡路。
宋朝由武转文,北宋的精神气质上比唐矮了半截,南宋又矮了一截,元朝更是直接连降三级,“八娼九儒十丐”,代表着精神上高贵进取知识分子已经被贬低到极低的地步了,甚至有些论调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然后是明朝,被官方意识形态化的程朱理学和商业的不断发展,使明朝进入了禁欲和纵欲的时代。
在八股文制度的下面,金瓶梅的世界暗流涌动,一个无比真实的世俗世界,在那里,各路人的欲望之流纵横交错,欲望之锁链宛如汪洋大海,每一个人都在这海里沉浮。
在那个权杖的世界里,金山的幻影让人沉醉,色欲的勃张让人痴迷,大量食物被饕餮鲸吞。
我们用八股文作为面具,凝聚成一张张礼仪符号的面孔,而这面孔的背后却是金瓶梅式的黑暗之心。
3.寻找一些答案
我想尝试着在这两本书里摸索出一些可能的答案。关于未来的答案,似乎可以从唐及唐以前的人们精神状态中,去寻找一些参考性的东西。
以前我只是零星的知道一些唐传奇的故事,有时百度一下看个梗概介绍,有时看b站up主讲一讲唐传奇的视频。
在这模糊印象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力量的充沛,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力,不做道德评价地看待各种奇闻异事,从诗歌领域流淌出来的才华足以让唐代小说洋溢着诗性智慧。
这让我有时想起古希腊的神话,他们的诸神同样的人性与神性杂糅,那里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都是一群发了昏的孩子在认真地做游戏。
通过思想史或者一些笼统的概念,我们把宋之后的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归结为一系列的口号和名言:“存天理,灭人欲”,“饿死是小,失节是大”,贞洁制度,三寸金莲等等。
现在随便百度一下,能看到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本意正确解读的文章,然而,看过这些文章之后,我也仅仅是感觉它们依旧是如中学政治老师一般给我讲了一堆正确而无用的道理罢了。
尼采说“在一切写出的作品中,我只喜欢人用血写成的东西”,我深以为然。
唐诗宋词等的对比研究估计也多的去了,然而那是上层士大夫、官员们的作品,它们总是简短而美化/诗意化了生活。
我更渴望真实,小说比诗歌似乎多了更多的真实,也多了更多的虚构(虚构这个能力本身,恰恰也能体现人的想象力和欲望)。
小说,使我能够走向更真实的唐朝人和宋明之人,因此,我满怀期待的开始了《唐代小说嬗变研究》这本书的阅读旅程。
4.初步阅读体会1
这两天看了《唐代小说嬗变研究》的第一和第二章。第一章讲了唐代小说的成因、类型、结构方式和创作方法,第二章将28篇唐代神怪小说的嬗变情况一一对比分析,再做了一个嬗变规律总结。
后续还将分析婚恋、逸事、佛道、侠义小说的嬗变,以及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元杂剧和明清戏曲与唐代小说的嬗变规律。
我从这一个个故事里看到了唐人以及唐以后之人的区别,是如何在小说中,在大众作品中,在集体意识和无意识创作中,一步一步的演变下来的。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改变,人物遭遇的改变,人物思想的改变。
无名或有名的乡野故事,主角被加上了或添油加醋了更高的官,更出名的地名,故事结局有更多的道德规训或者得道升仙的完美结局。
“好奇”的审美心理逐步转变为了社会化、世俗化的男女形象和伦理劝导。
5.初步阅读体会2
其实我先看完的是王鼎钧的《我们现代人》这本书(这两百来页的散文集,我不一会儿就看完了),每一篇小短文里所讲的传统思想,它们跟不上时代了,它们其实是宋以来的思想罢了。
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一个画面:一根根用1000年铸造出来的精神之链,捆裹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同时也绑缚着我们的肉体。
常常有人说,肉体是灵魂的牢笼,而在我看来,肉体和灵魂它们这两个难兄难弟呀,都在监狱里关着的。
关于如何在这现代社会里转型做一个现代人,王鼎钧给我提供了一些答案,有的是通过古典/经典教育熏陶获得的方法,有的却也是开创的新的方法。
我略带欢喜,也带着更多的困惑,继续探索我心中的困惑(科举制度的深入,社会人才流动性,阶级跨越的可能性,世家与士族的区别性,这些社会性因素,如何同构于唐之后的小说的呢?),也在未来的每一天里继续对生活给出我的各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