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这个近几年来一下子爆火的短视频平台,自创建到至今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入驻。从高考结束我下载这个软件以来,我当过抖音的受众,研究过抖音的算法,当过内容创作者。直到《互动广告》这门课和有关“信息茧房”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后,让我对曾经看过的有关抖音算法有了专业层次上的新认知。
首先,抖音平台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粉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较低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以创作者的身份在抖音中发布符合其平台规定的内容。这样一来,短视频便带动了“小V”的产生,众多普通人将自己变成了所谓的“网红”,作品带动大把大把的流量,随后,接广告、带货、直播变成了他们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来源。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李佳琪、薇雅等人的爆火让很多人在抖音平台上发现了商机,从此,很多人便说,在这个时代,谁抓住了短视频,谁就抓住了暴富的机会。
在抖音的创作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词”养号“。何谓”养号“,就是从抖音的算法机制出发---它会根据用户在抖音上的每一个痕迹(点赞、评论、转发)来推断用户喜欢什么,从而准确地将内容推送给他。因此创作者应明确地选择自己视频的领域,发作品前去与自己相关领域账号互动,从而给自己的账号打上标签,以便抖音算法在今后将你的视频内容准确地推送给你的目标受众。对于”养号“这个说法,很多创作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没有办法去断定它的真假。但抖音具有如此去中心化的算法却是真实的,若从一个受众的角度来看,平台为你推荐的视频内容往往是取决于你的喜好。若你不断地点赞评论英语博主的视频,渐渐地抖音便会不断为你推送与英语相关的内容。而这种算法机制无疑在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封锁在了”信息茧房“之中。所谓”信息茧房“,桑斯坦认为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己束缚于蚕茧一样的“信息茧房”中。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这种去中心化的算法确实为自己如何赚取流量,优化作品,像同类型博主学习等多重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方法,为成为“小V”甚至“大V”指明了一条道路。但对于受众来讲,这种去中心化的算法加上人自身具有的“自我选择”的天性,时间久了,便会不自觉地走进单项信息的死胡同。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抖音平台上,不要轻易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忠诚的学习工具,要有意识地跳出舒适的“信息茧房”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此外,如今的抖音平台上营销号众多,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目,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