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秋,有幸得了东港区作协出版发行的《海曲文学》丛书中数位作者的文集,惜因俗事琐碎,尚有几部文集没能拜读。近日闲暇,便将秦溯之先生的《海右初光》取来放置手边,细品慢赏。
(秦绪和,原名秦绪合,字溯之。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旅游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日照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海曲诗社社长,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港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新文学》编委、《海曲》副主编、《日照诗词》责任编辑)
与秦溯之先生并没有多少交往。初知诗人溯之,是多年以前,一次在简书浏览,偶然发现简书诗人溯之是日照老乡,遂点了关注,以便空闲时读一读简书文友的作品。
后来,在长缨诗社、东港区作协、日照诗词学会等文学平台,经常读到溯之先生的诗词文章。每每,被诗人磅礴的气势和飞扬的文采所折服。诚如东港区作协主席、市诗词学会会长辛崇发先生的评价:秦绪和老师古文底蕴深厚,有很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是我们诗词学会的才子。
三年前在长缨诗社主办的农民诗会上与秦溯之先生见过一面。那是在长缨社长的农家小院里,诗人溯之安静地坐在靠墙的小凳子上,温文尔雅的外表遮不住才华横溢的诗人气质。长缨社长为我介绍道:这位就是你称赞诗词写的很棒的秦绪和老师。啊!如此朴实随和如邻家兄弟一样的,就是诗人溯之吗?
记得读过一首溯之诗人的【读李白《上阳台帖》】:
太白诗书气纵横,思鸿笔逸冠群英。
上阳台帖几行字,下界仙人百万兵。
神翰苍茫超物外,清姿磊落笑尘名。
山高水远情何处?王屋空留驾鹤声。
如此胸怀万千气象,椽笔纵横天下的,原来是一谦谦君子。
曾经读过《秦绪和诗词百首》,每一首都是精品。而我尤其喜欢读溯之先生的古风。那如大江奔涌的豪情,一泻千里的气势,把诗人急切的情怀和井喷般的思绪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翻开《海右初光》设计简约雅致的封面,素笺香墨,佳句行行,清新里带着古朴的韵味。沉浸于跌宕起伏的诗语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不知不觉被诗人带入一个个或远古或现代的意境里。
《海右初光》共分古体诗、歌赋、律诗、绝句、词、新诗等几大部分。古体诗列于首部,收二十六首,内容丰富。囊括了游记抒怀,亲友唱和,咏今怀古等题材。
第一首《听琴曲》,诗人一开篇便设计了阔大的场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如是远离了俗世凡尘的典雅意境,耳边仿佛听到来自远古仙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丝弦之音:
“风飒秋高天气凉,香河雅士弄流觞。
浊酒一杯对江月,欲倩弦丝演宫商。”
“瑶台英姿相对处,琴瑟和鸣动华灯。
吟揉绰注续续弹,书院飘溢金石声。
七弦琴上十三徽,十指轻抹如采薇。
乙未清秋不眠夜,五千年来音自霏。”
接下来,诗人用一系列典故,将古典文化与琴曲琴师完美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诗人以激越而隽永的文句,情感随着平仄起伏的句式而翻涌浮沉。读者捧卷品读,尽情享受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溯之先生对典故的运用已是渐臻化境,随手拈来的典故有序铺排,闪闪而过的古代人物似行云流水登台亮相。看那琴师手在弦上翻飞,人在琴前端坐,琴曲或如泣如诉,或凄婉悲凉,或高山流水,或昂扬激烈,行行句句,如大河奔流,使读者跟着场景的推移而颔首垂思而热血沸腾,烘托着古琴名师的形象呼之欲出。
读溯之的《听琴曲》,譬如看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远古文化像一个个拉近又推远的镜头,鲜活饱满,那从容博大的气势震撼人心。
而《吊刘勰》则是一首怀古佳作。此篇起始看似江河潮平,波澜不惊,但诗人已经把汹涌的情感预先埋在平静的水波下。诗人冷静的将刘勰一生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南朝梁代时,一位才华横溢,在潦倒穷困中的文学巨子“焚膏继晷青灯处,四载光阴无旁骛。”的求索执念。
随着创作情节的递进,诗人的情感由舒缓的叙述变得沉郁、悲凉、悲愤,继而扼腕慨叹。
“欲展大才报武帝,忽焉一纸诏令至。可怜空怀凌云志,皈依佛门定林寺。”
“缁衣加身名慧地,晨钟暮鼓心底诗。此中本非刘勰意,常使英雄泪沾衣。”
“纵有华章彪炳史,那堪郁郁催人死。文心亭上一杯土,千年孤独静若此。”
“南朝碑志无穷数,荒草堆里人不识。天长地久斯逝矣,我为彦和长太息!”
《吊刘勰》不落俗套,诗人打破大众化惯性思维,没有过多渲染刘勰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的光环,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刘勰的怀才不遇,出家立著的无奈,青灯黄卷孤独一生的悲凉。
我的导师山野风先生经常给我们强调:“文学即人学”。而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物体。著书立文,只有把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文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推广作者的个人观点。读《吊刘勰》一诗,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一千五百年前,命运多舛的文论家刘勰的那种怜惜、哀叹和心中郁郁的意难平。结尾一句“长太息”,把诗人的情感写到高潮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翻阅《海右初光》,发现收入了很多吟诵时代风貌,反映大众生活的作品。譬如:《日照西湖行》、《林水会战歌》、《山海行》、《国土杯法治诗词歌》、《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抗洪将士歌》、《全民共驱凶疫歌》、《党旗颂》、《贺日照山河机场建成》、《闻日照市入评全国文明城市》等等。
《日照西湖行》歌吟的是现代民生。这首诗的整体结构紧凑,有很强的节奏感。全诗分四个小段,分别用李太白的“君不见”模式领起,每一段都有单独的立意,它们之间又相互勾连,都是落脚在“日照西湖”这一主题上。溯之先生的诗,每一首的写作手法都有不同之处,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章法,都与主题紧密相连。
西湖行的第一段是诗人对“沭水东调”宏伟工程之所思所叹。前两联,诗人用极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古以来沭河给两岸人民造成的灾害:
“君不见 沭河自古向南去,十年九祸皆唏嘘。山洪迸发势不休,两岸民生无尽愁”。
然后笔锋一转,便是沭河今朝的气象:
“一坝巍然凭地起,百川浩浩汇于此。恣肆千里戛然收,沭河从兹向东流。”。
这一转,干净利索,有“四两拨千斤”的气势。简洁凝练的语言,几句话,几个字,便完成了远古至现代的时空跨越。以前读伟人毛润之的诗词,有读到很多举重若轻的句子。比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几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一遍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歌未竟,东方白。”等等,一收一放,气势恢宏。读诗人溯之的“恣肆千里戛然收,沭河从兹向东流”,亦感受到同样的力量。
接下来,是诗人对沭河水“向东流”入日照西湖这一的盛事的感叹:
但借神功开隧洞,一圆沭水东调梦。
三庄陈疃众支流,治林治水显英谋。
焦竑若在应惊叹,雨洪化碧波浩瀚。
宛若神龙游天衢,腾云驾雾入西湖。
好一个“腾云驾雾入西湖”!诗人把沭河水拟人化:浩大的沭水东调工程,是为了“一圆沭水东调梦”。我们仿佛看到,浩浩沭水像激情澎湃的神龙,千里奔流,扑进日照西湖的怀抱。
第二段是诗人踏游日照西湖之所见:
鸥随轻舟远飞去,平湖山色赛杭州。
岸芷汀兰栖鹤影,茂林修竹伴茶茗。
风动杨柳见游鱼,涛袭浣女侵裙裾。
满眼芳华怀胜绪,一湖澄碧接青浦。
湖光山影,碧水蓝天,鹭飞鸥翔,如游仙苑,好一派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诗人不由得赞叹:“苏堤白堤景色妍,对此林海亦枉然”。
第三段,诗人的目光转向日照水库周边的林海和湿地公园景象:
“江北湿地万里远,令人流连不复返”。
“满山青绿映湖色,蒹葭一片大泼墨”
“无垠波浪随风起,浮光跃金千万里”。
如此阔大的场景,是诗人胸怀万千气象的写照啊!
读到此处,能不感叹诗人的生花妙笔?诗人把视线放出去又收回来再放出去,读者跟着他的笔触看遍了近景远景,每一个美丽的场景都与日照西湖紧紧相扣。
第四段,诗人将思绪回放到六十年前日照水库的治理工程:
“君不见 讲古潭前神话古,湿地无边满烟雨。”
“移民大爱愈无声,两度搬迁动地情。”
“六十年前志移山,敢叫日月换新天。”
当年,日照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战天斗地大搞水利建设,肩挑斧凿,开山劈岭,万人会战治理讲古潭,库区人民舍弃家业两度搬迁,为造福子孙后代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凝练在溯之先生的数行诗句里。
以古典诗词韵律歌吟时代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对接,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内容和活力,使古典诗词在创新中发展。溯之先生的诗词便是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相结合的践行。
古风《抗洪将士歌》是一首叙事诗,是诗人对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怕流血牺牲,“宁为父老命换命”大无畏精神的歌颂。
“炎夏天公忽发怒,狂风暴雨自天注。
山洪肆虐猛如虎,摧我房屋毁我树”
开篇点题,以动态的词语强调事态的危机,把读者带入一个洪水泛滥的险恶意境,作为子弟兵抗洪救灾,解民所困的引子。
“天纵无情人有情,奋起人民子弟兵。
血肉之躯铸铁臂,浊涛恶浪亦魂惊。”
在每一个危机关头,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子弟兵总是如神兵天降,用血肉之躯,为国家为人民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彰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脚浸皮烂何所惧,赖有慈母叮嘱声。”
“军队从来令人敬,护家强国为百姓。”
“打响抗洪保卫战,宁为父老命换命!”
这是母亲的叮嘱,也是祖国母亲的叮嘱呀!
这首诗,诗人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平铺直叙的纪实手法,将一个暴雨如注,洪水肆虐之夜,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救民于危机之中的过程,用古体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句,彰显军民之鱼水情深,以抗洪将士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自我,以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打动读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论。任何文学作品,脱离了社会生活,脱离了客观事实,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生命力。
当古典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与现代文化相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从而发出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才是真正把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学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关心人民的需求,关心人民的利益,关心当下社会热点和民生。
诗人溯之的《林水会战》、《国土杯法治诗词歌》、《贺日照机场建成》、《全民共驱凶疫歌》、《党旗颂》等作品正是歌吟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生活的代表作。
读溯之先生的诗,除了文脉流畅,结构严谨,我觉得还有一个特点:诗人成文格调沉郁顿挫,朴实厚重,反映出诗人的博学多识,拥有丰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具有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及对民众的悲悯情怀。
读溯之先生的诗,我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写好格律诗词,一定要打好古典文学基础,做到古为今用,不要让诗词与时代脱节。若要文章被大众喜欢接受,写作者一定要深入社会,与父老乡亲同呼吸,与时代脉搏共跃动,在人生的海洋里,甘愿沉下去,且忌浮躁肤浅,华而不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溯之先生的文风,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后记
读书有感,拾笔记之,人之自然。而《海右初光》读后,自扪良久,迟疑不敢动笔。思来因由有二。
其一,此诗集序跋数篇,字字玑珠,文采斐然,皆大家手笔。品文啜韵,斟字酌句,如饮甘醇。更有秦易之先生序言《千年文脉,华章承绪》,纵横椽笔,窥玉点金,释魏晋风骨,解唐宋风流,阐明溯之诗词芳华。名家之前,岂敢掉舌。
其二,诗人溯之华章锦绣,寓意深远,而我文心浅陋,文笔稚拙,虽品读感触颇深,实难述著妙处之一二。
然则开卷有益,有感于怀,不吐不快。思虑再三,斗胆舞文,班门弄斧,博众文友一哂。方家指点,长揖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