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论你多么真诚,在别人眼里可能都没有你以为的那样真诚。同样,也许别人十分的真诚,但你也不能百分百感受他的真诚。想起了前一阵看到的两句话,一段话:不管你有多么单纯,遇到复杂的人,你就是有心计。不管你有多么真诚,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不管你多么专业,遇到不懂的人,你就是空白。
永远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你自己,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不懂你的人不会相信
2、人们很多时候都想证明自己,要么证明自己是对的,要么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或者强大的,要么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证明自己没有输,感觉自己占上风等等……如果这时恰好两个人有点不愉快,就会马上忽略原本想要达到的目的。必须证明自己的正确,让自己赢,让自己占上风,让自己气儿顺,让自己感受的好一点变成了那一刻最重要的事情。
瞧,这就是动物性的人的本能!
3、我们对一件事情是否道德,为什么它是道德的;究竟这件事或者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它为什么对?又为什么错?这个评判内容和解构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一个的认知发展水平及道德发展水平。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推断出那个结论的。比如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扬?还是为了附和某个群体?是为了得到群体认可和建立自我归属感?还是它出于内心良知或是普世的法则,完全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4、当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害怕被他人指责而连忙推卸责任?还是马上做出解释?亦或是默默接受“指责、误会、批评”,然后及时采取行动加以修正,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社会成熟度。
5、我感觉是被动式的人际交往模式……一般情况下我似乎很少主动联系朋友聊天呀聚会啊玩啊。我内在的解释模式是认为他人也和我一样很忙碌,忙于陪伴家人和孩子;同时,我看上去外向开朗,但内在可能是一个趋避式的人,倾向于选择“如果联系了,人家没有时间;或者关系并不足以达到随叫随到的地步”带来的被否定的焦虑和痛苦,因此,我多数是喜欢宅在家里。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宅在家的机会很少,所以觉得很难得,很享受,很自由……
6、一定要充分完全认识接纳这样一个观点,并渗透到自己的骨髓里,就是:自己一个事情没做好,或者某一方面不优秀,或者受到他人对某件事情的不认可、批评,只是代表在这一方面自己暂时没有做好,或者有待提高而已。不代表全部,不代表永远……这个很重要!
7、如果没有目标,人会觉得无所适从……五一假期没逢周末,孩子没课。突然之间那一天竟有些无所适从,没有主题的日子和没有目标的生活原来并不美好!
所以,人生,需要一点点的紧张和控制感,那是节奏是节律,是压力下的动力和张力……
8、管教与训育的区别
管教,带来长期的压抑、愤恨,反叛,退缩和自卑。管教的结果孩子最多成为你那样的人,而训育则让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超越你超越他自己。
训育,可以让孩子对外界的影响能够分辨识、别和选择,懂的怎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活的有尊严。同时明白怎样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也能够坚定地把不良影响拒之门外。
方法一自然后果选择法: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任何事,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通常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种方法。
体验:讨论自己家的此类事件,分享,总结。
不让孩子有情绪的方法:提前告知,不剥夺孩子做自己,为自己做主的机会,分清责任主体,有三次犯错的机会,但三次以后自己想办法,然后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