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芝发信息给我说,我真的要受不了我哥了!我现在把他的微信、扣扣甚至支付宝都删掉了!
芝芝为人素来亲善温和、极少抱怨,这样生气我非常好奇。原来是芝芝婚礼将至,她哥却故意在她半夜三点熟睡的时候打电话骚扰她只因为觉得好玩,还硬要她帮忙查询自己工作的地方到她举办婚礼的地方应该搭什么车。实际上,这两地相距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最叫人心累的是,芝芝的妈妈,也就是我的阿姨叫她不要跟哥哥一般见识,帮他一下又能怎么样?诸此种种奇葩行迹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闻了。这么奇葩的人,究竟是怎样成长的呢?
阿姨是一个典型的老实巴交、为家庭无私付出,乐于相夫教子而完全不为自己考虑一分的妇女。就像中国很多的家庭妇女一样,为子女、家庭付出了一切,于她而言,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子女的幸福。其实父辈对子辈毫无界限感的爱正是家庭教育中最可悲的地方。并不是说父母对子女没有养育的责任,而是,这种爱,太过了。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目前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什么时候“学遍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变成了许多年轻人一事无成时挂在嘴边自怨自艾的借口,什么时候子女结婚买房成了父母们的必修课?子辈啃起老来理所当然、洋洋自得,毫无愧疚之心。孰之过?是爱太过了。
生物繁衍的本能促使父母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竭尽所能、无怨无悔。而多数时候,子辈们却不懂感恩,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人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是具有心理活动的。成人,这个概念,包括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心理的成熟即是这个生理上成熟的成人,已然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社会价值,而父母无私的爱却不能教他们认识到自己为人的责任。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爸爸妈妈们是“自私”的,那会什么样的呢?“自私”的他们应该是知道,自己与子女虽血脉相连,但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子女有爱的本能,但这种爱是有界限感的。父母心系孩子,但也不忘实现自我的价值,有自己的所欲所求。他们会教会孩子要自我成长,因为“没有人需要为你规划人生,除了你自己”。孩子会知道,挑食不吃饭会饿,而不是家长屁颠屁颠求着你吃饭;摔跤了要自己爬起来,走路便要小心,而不是抱怨该死的石头绊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自己攒钱买,而不是“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要而我没有?”;不喜欢的工作有勇气辞职,而不是爸爸为什么不帮我找到一份好工作;喜欢的人勇敢,让自己变优秀,而不是“为什么我没有一个像王健林一样有钱的老爸?”。
父母越“自私”,孩子才能越独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