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电影中,《天才枪手》火得很。跑去电影院一看,能把一个作弊电影拍得跟谍战片一样我是服气的。两个小时的电影有一个小时我紧张得忍不住抓着扶手蹬着腿。
但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剧情、演技等等,而是道德。
影片中有两个天才,一个叫琳,一个叫班克。他们都出身贫寒,他们都被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请求考试帮忙作弊。不同的是,琳借机赚了一大笔,班克不光拒绝了富家子弟还举报了他们。
事情闹开了,琳被取消了申请奖学金的资格,她做老师的爸爸跟她大吵一架,痛心地脱下了琳给他买的衬衫,让她把钱都退还给那些富家子弟。
琳喊着:凭什么,他们需要分数,我需要钱,我自己的分数也是靠自己得来的,这是双赢的局面,凭什么说我错。而且学校收每个学生入学“赞助费”不也做错了吗?
琳的爸爸说:这是爸爸自愿交的。
琳说:那他们也是自愿的啊!
我一听,很有道理啊!作弊这件事情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不是谁都可以。
首先得要有足够好的成绩打底。还要想出一套作弊手法,比如影片中用不同的钢琴曲的指法来表示选项,没有点业余爱好还做不了这个事。最后,还要有胆识和临场应变能力,考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监考老师巡场怎么办,出了两套卷子怎么办,时间不够了急得满头大汗一回头身后还有一大片嗷嗷待哺的富家子弟怎么办。
所以说,凭自己本事作的弊赚的钱,凭什么处罚我。处罚就算了,凭什么让我把钱也退回去?这是我的手艺应得的啊。
琳迫于父亲的威严答应了,但心里还是不服气的。
从小我们被教育有很多事情不该做,有些事情知道不该做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该做,好像做一下也无伤大雅,甚至能找出看似合理的理由。
比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翻越栏杆。小时候从家里出来,超市就在马路对面,人行横道却在几十米外,老老实实走要绕一大圈。翻越栏杆就快得多,甚至中间的绿化带已经被踩出了一条小路。没车的时候翻栏杆好像也没什么关系。我被心里的受到的道德教育束缚着,绕了一大圈走到对面,其他人已经等我很久了,看着他们的眼神,我觉得我傻极了。后来,也会压抑着内心的谴责跟着一起翻栏杆。
比如走在大马路上随手把垃圾扔了。好像也没什么大关系吧,虽然总是被教育说不能随地乱扔,可是你看这路上已经被人扔成这副德行了,多我一个不多。更何况,我们要是人人守规矩,环卫工人的工资是白拿的吗?这么一说也似乎很有道理,竟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只是还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儿,乖乖把空瓶捏在手里一路找垃圾桶。其实也会有那么几次,压抑着内心的谴责把手里的东西扔在路边。
只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被告知有这么多不能做的,可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这些叫做“道德”吗?只是因为这些叫做“规定”吗?规定就一定要遵守吗?
带着这种不服气不认同,琳又干了一票大的,捎带手把刚正不阿的班克也拖下水。这次跑到国外参加国际性的STIC,高风险高收益。看到作弊手法我要献出我的膝盖了,条形码的不同粗细代表不同选项,编号代表填空题答案,印在铅笔笔杆上光明正大地带进考场。在悉尼这边我们的枪手,几十道答案纯靠人工背,最后还要吐一波装病走出考场。讲真,就冲这方案这技术,我觉得她赚得一点都不过分甚至要价有点低。
可是后来事情变成什么样了呢。原本可以靠着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班克,平白无故被人狠揍一顿错过了奖学金考试,STIC作弊被学校开除,这些不是他应得的。
以为自己做着双赢的事,事态却不可控地发展着伤害了旁人。琳叫了一声“爸爸”哭了出来,“我做了错事”。如果当初就听爸爸的话该多好。心里大概是这么想着。
因为“不可控的事态发展伤害到了旁人”这样的理由,似乎也不足以束缚我们。可以辩解说,这伤害只是凑巧而已,如果做得更好一点就不会有这样的伤害。更何况影片的最后,班克拿着作弊的酬劳给家里置办了一大堆新东西,他妈妈再也不用给别人洗衣服洗到驼了背,他也打心眼儿里认可了这种赚钱方式甚至策划着要再干一票。这样好像,也辩解得过去。
不是的。不光是凑巧的伤害,是一定会有人受到伤害。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靠着作弊占用了高校的资源录取的名额,那些被他们挤掉的人呢,被他们占去了名额的人呢,那些人本该拥有的。
不管你看得到看不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做错了一定会有人受到伤害。
▽▽▽
下面说点略学术性的。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再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认同:认同是再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内化是指再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也许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道德观念只到头两个阶段,但不管怎么样先跟着做吧,毕竟这种事情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