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六年级(1)班
班主任:
一、建立小组
1.定组长:本班共52名学生,熊老师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了解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表现,直接任命6名小组长。
2.选组员:开学第一节课全班同学每人做3分钟以内的自我介绍,可以是自己性格特点方面的、也可以是自己新学期的决心或假期里的收获等等,意在老师与大家相互了解,缓解假期里松散状态开好新学期第一课,人人展示,给同学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为新学期鼓劲。老师公布6名组长的任命,将其他的孩子按成绩顺序每6人1组划分好,让组长自选组员。提示组长自选考虑因素:能力、成绩、性别、性格。自选顺序,第一轮是第1组先选,依次第2、第3组……,一直到第6组;第2轮是第6组先选,接着按5、4、3、2、1的顺序;第3轮再按1-6组的顺序选;第4轮按倒序选。以此确保选拔公平,各组实力均衡,有可竞争性。因为总人数是52人,所以最后一轮只有前4组能选组员,每组组员7人,后2组每组组员6人。老师适时引导,组员少的小组要有信心战胜对手,更重要的是我们侧重比的是平均分。
3.组内结对:组内实力相当的2人互结对子。组内的两两对子之间既是合作者、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对子间马上起草签订《合作公约》(互帮互助不保留等)与《挑战书》(竞争不谦让等),旨在两人能真正合作与竞争。
4.座位安排:对子均对面坐(按对子的成绩分别称A、B、C层),便于交流。A层对子坐在最中间,B、C层分坐两边。便于A层学生能及时有效帮扶B、C层学生。组员为7人的,A层3人,座位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表现安排。
5.建小组文化:在组长的组织下,同学们可以自行制定、设计组名、组规、组宣言、组目标等,老师要做的就是组织各组展示、评比。为了使全体组员体会小组合力的重要性,熊老师让大家一起做“团圆坐”的游戏,使大家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本学期第一次合作与竞争。
分析:分组要采用“异质同组”“同质异组”的分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男女比例等合理分组,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即AA、BB、CC,一般6个人为一组,如果班级人数多也可以人数再多些,因此大组还可分为“组内组”,即A组B组,并在组员中选出两名学生担任正副组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组长负责3-5个学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小组。
如果是初一新生,老师与学生间都不了解,也可以两周后分组,给大家一个相互了解、培养各种行为、学生习惯的时间。在小组长人选的确定上,也可以于开学第一天公布小组长的任职条件,采用大家竞聘的方式。语、数、英小组长可以是同一名学生(比较适合刚开始实行小组管理的班级),也可以是不同的学生(比较适合有一定小组管理基础的班级)。对于组长与组员的人选上,可以每周微调。每次微调要有依据,最好采用民主方式。
二、小组长的培养
1.强调小组长的重要地位。小组长是小组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小组长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建设的成败,有的班级小组建设不到位,关键是小组长没有担负起责任来,全组还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从而使小组建设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于是选择一个好组长就成了班主任最头痛的一件事,选出来的组长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一些班主任就开始抱怨说:我们班没有几个能胜任组长的。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真正好的组长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大家往往只注重小组长现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培养。我们往往是把“选组长”这一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而又把“培养组长”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在我们班选组长只有一个条件,组员认可,这是为以后的工作开展准备。对于组长的培养,老师要有耐心和爱心,这是一份相当细致而又艰巨的任务。
2.做好小组长的思想工作。让小组明确担任组长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应该好好的把握这样的机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小组建设成败的关键。(如果出现不愿意做组长的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开全班型班会,认识组长地位作用与意义,建立大家对组长这一职位的正向认知,使大家都能认可组长的工作,服从组长的管理。)
3.明确小组长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诚实、公正、以身作则。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把一切不良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小组内部;按时参加小组长例会,在同学和老师之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
4.制定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对本小组内出现的一切问题负责,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通知老师,老师根据小组长在这一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加减分处理。小组长的特权:有权制定自己组内的量化标准,对于组内取得的成绩,小组长获双倍加分。有权代表小组向老师提意见。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小组长可代替老师行使一切公平合理的职责。要求小组长在实践中要逐渐具有一种意识、掌握两种能力:一种意识是: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老师请求帮助的意识。两种能力是:一是协调自己与组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二是协调同学之间关系的能力。
5.明确组内分工。老师要不断培训组长从检查导学案到自学、对学、群学,一直到小展示如何分工,如:一是开头语、二是主展示、三是拓展、四是总结、五是点评。特别是拓展,没有知识的上挂下联,就没有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组间的质疑没有办法实现,更谈不上实现学习目标的三维性,学生只能在做基础知识的无效重复展示,导致知识不能实现立体化,课堂也就没有了精彩可言了。至于这四件事几号同学能做,让几个同学来做,老师要抓紧指导小组长进行安排,不可包办替代,小组内的分工不仅要求人人有事做,更要首先必做这四件事。
三、评价、评比双管齐下
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详细科学的评价标准,就会使小组竞争陷入混乱的状态。评价原则:持之以恒,突出重点,不断升级。
1.召开班干部和小组长会议,让他们集思广益,从各自负责的不同方面制定自己的量化细则,分组认领卫生方面的、学习方面、纪律方面等,然后在班会上大家举手表决通过。
2.量化的数值要小,不宜过大,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分数的珍贵,也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一般以0.5和1分这样的数值为益。
3.加分和减分要并重。不能只制定减分的标准,更要制定加分的标准,使学生对评价更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学习要和其它方面并重,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兼顾,这样学习差的学生才有可能在量化分数上超过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也才有危机感。如制定一些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加分标准,这更能激起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的积极性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5.即时性评价,及时公示。原则: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有评价。
四、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
1.树立“组长”威信。不在同学面前批评小组长,强调小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为同学做的贡献,多在全班表扬小组长。
2.强化“组”的概念,当小组成立后,我就要让它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实现一种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新局面。教师此时就要“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由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转变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指导者与监督者,就要站到更高的层次上来,该让组长去处理的就要教会让他们去处理,不要事事都抓在手中。(预备铃响要求学生进教室,安静下来,准备学具;还有做得不好的找小组长)
3.指导“组”的工作。当小组长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一定要问其原因,给以方法指导。(组员有不服从管理现象如何处理)
4.制造“组”的氛围。活动最能促进组成长,班级、分担区卫生到组、到人、评选“最佳展示组”等,小组朗诵比赛、建立班级文化等活动。活动能促进组的凝聚力、进取意识,更能提高学生能力,一举多得。
5.重视“组”的评价。这是小组建设实施的制度保障,为了使这一机制能有效的运行下去,班主任必须先重视起来,要经常的去查看这一分数,从分数上去发现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不能只扣分数,不对其进行批评,指导。如果一个学生一周之内被扣了10多分,而班主任却毫不知情,这就失去了量化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分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真正体现分数的价值。班主任在这一制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多挣分数,制止学生的扣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分数量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