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行业现状剖析
(一)互联网行业 “崩盘” 表象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似乎陷入了 “寒冬”,呈现出一系列让外界觉得面临 “崩盘” 的表象。
先看各大互联网大厂,裁员现象屡见不鲜。像国外的 Meta,已多次进行裁员,2022 年 11 月宣布裁员 11,000 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 13%,2023 年 3 月再裁员 10,000 人,今年其 Reality Labs 还进行了多年来最大规模的重组,部分员工被解雇。亚马逊、谷歌、TikTok、Snap 和微软等公司在 2024 年头几个月也都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国内同样如此,飞书曾发布全员信要精简团队、做组织调整,意味着要裁掉部分人员,此前有消息称可能达 1000 人;阿里巴巴在 2023 年的裁员数字差不多要 2 万人,腾讯、百度、网易累计裁员数也达到数万人,字节和快手这样的新兴力量也在不断进行重大的人力资源调整。
业务调整方面,不少互联网企业纷纷选择 “做减法”。字节跳动旗下的知识付费 APP “好好学习” 因业务调整停运,悟空问答 APP 从应用商店下线停止运营;腾讯 QQ 的兴趣部落也宣布关闭服务器;美团旗下的美团互助正式关停等。这些曾经寄予厚望的业务,如今都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
从应届生就业机会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招聘平台拉勾网发布的《2020 互联网人才招聘白皮书》显示,受疫情影响,至 2020 年 11 月,2020 届应届生就职率为 63.7%,比去年同期下降 14.3%。而且,随着大量被裁员工流入就业市场,初级员工和应届毕业生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想要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门槛变得更高了。
总之,从大厂裁员、业务收缩到应届生就业遇冷等多方面来看,互联网行业似乎正经历着一场艰难的 “寒冬”,让外界感觉面临着 “崩盘” 的危机。
(二)背后深层原因探究
互联网行业陷入当前的困境,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其一,资本生产过剩。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和信息成为重要生产资料,其特殊性使得互联网公司愿意为获得用户和数据开出天价。现存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总会出高价投资一切潜在的发展领域,比如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从金融科技到文娱影视等,都想抢占所谓的 “蓝海”,出现了投资饥渴的情况。然而,互联网技术虽然在近二十年里不断发展,但尚未再次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大量资本涌入后,并未都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反而造成了产能过剩,无效投资和烂尾工程增多,就如同当年美国发生的互联网泡沫一样,资本过剩最终导致了行业的虚胖和后续发展的乏力。
其二,大众创业低质。随着国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政策的出台,很多人投身互联网创业,但其中存在不少急功近利者。一方面,一些创业者对实体产业认识不足,只玩概念,缺乏实实在在的创新,导致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在市场上长久立足;另一方面,部分互联网创业项目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使得市场上出现大量低质、低价的产品和服务,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恶性循环,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格调,也让用户对互联网产品的信任度受到影响。
其三,模式创新不足。互联网行业的技术门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很多时候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市场应用场景更为关键,而复制一个现行的商业模式成本很低。这就导致众多企业扎堆进入一些热门领域,比如共享单车,在其发展初期,大量企业涌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给用户提供补贴,过度竞争严重,最后造成资源浪费,很多企业熬不住只能倒闭,少数企业赢者通吃,形成垄断或者准垄断的局面,限制了行业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活力,整个行业逐渐变得同质化严重,缺乏新的突破性的商业模式来带动发展。
这些原因相互影响,使得互联网行业陷入当前的困局,也让行业内的从业者和即将踏入行业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往届本科生就业困局
(一)求职竞争加剧
在互联网行业陷入 “寒冬”,呈现出所谓 “崩盘” 迹象的当下,往届本科生在求职时面临的竞争可谓愈发激烈。
从岗位数量来看,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进行裁员与业务收缩,这直接导致可提供给求职者的岗位大幅减少。像字节跳动旗下部分业务停运,知识付费 APP “好好学习” 以及悟空问答 APP 的下线,意味着原本参与这些业务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流入市场,而新的岗位空缺却寥寥无几。国外的 Meta、亚马逊等大厂,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不断传出裁员消息,累计裁减数万人,这些被裁员工往往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后,也在争抢着有限的岗位资源,使得往届本科生的求职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再看竞争者方面,不仅有同届但可能积累了更多实践经验或者相关项目经历的同学,还有大量高学历人才涌入。如今,产业新型开发岗位学历要求高,本科及以上占比达 92.4%,这使得往届本科生在学历上相对一些应届硕士、博士而言,优势并不明显。而且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的应届生数量本就在持续增长,仅 2024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就将达到 117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往届生面临着来自不同届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
此外,从企业的招聘需求角度来说,企业如今正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招好人” 的需求早已大于 “招到人”,对应聘者的要求更加苛刻,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快速上手工作、专业技能扎实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求职者。往届本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在互联网行业谋得一职,不得不面对众多强劲对手,在这场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艰难前行。
(二)职业发展受限
即便往届本科生有幸入职互联网企业,后续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也会遇到诸多瓶颈与阻碍。
在职业晋升方面,互联网行业的岗位设置往往呈现出一种金字塔结构,越往上的管理岗位、核心岗位数量越少。对于往届生来说,可能入职时处在相对基础的岗位,如果在入职后的几年内没有快速积累起突出的业绩、掌握关键技能,很容易就陷入晋升缓慢甚至停滞的困境。例如,在一些主营 C 端业务的互联网公司里,大多数人处在具体的业务线下,岗位晋升往往依赖于此业务线主营业务的发展壮大,若所在业务线发展受限,或者自身没能在业务链中凸显出价值,那么晋升机会就会十分渺茫。而且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对于晋升的考核标准也越发严格,不仅要求工作成果出色,还对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往届本科生想要突破晋升瓶颈变得难上加难。
技能提升上,互联网行业技术迭代迅速,新的编程语言、开发框架、算法等不断涌现。往届本科生如果在入职后忙于日常工作,没有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容易就会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当下 Python 基本是所有新型开发岗位必备的职业语言技能,C++ 语言的占比也较高,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些热门技能,在面对新的项目机会或者岗位调动时,就会因技能不匹配而失去竞争力。同时,很多公司内部的培训资源有限,主要还是依靠员工的自主学习,这对于工作之余精力本就有限的往届生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薪资增长同样不容乐观,一方面行业整体发展遇冷,企业盈利压力增大,能分配给员工的薪资涨幅空间自然就被压缩。部分企业甚至会通过控制人力成本来维持运营,老员工薪资增长缓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往届本科生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如今存在着应届生薪资倒挂的现象,部分企业为了争抢优秀应届生,给出了较高的起薪,这使得往届本科生即便工作了几年,薪资水平可能和刚入职的应届生相差无几,薪资增长的预期难以实现,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动力,陷入一种薪资与职业发展相互制约的困局之中。
三、在校软件编程专业大学生的挑战
(一)学业与实践的矛盾
对于在校软件编程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当前面临着学业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处境。一方面,学校里有着众多专业课程等待他们去攻克,像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这些基础知识,是后续深入学习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根基,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扎实掌握。而且,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 C++、Java、Python、JavaScript 等常用编程语言,也是学业要求的重要部分,只有学好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原理,为进入行业做准备。
然而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的风云变幻让他们忧心忡忡,担心在校园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会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节奏,等到毕业时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一大问题,虽然校园里有一些课程设计等实践机会,但和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很多时候,想要参加一些更具挑战性、更贴合实际的项目,比如参与开源项目、参加编程竞赛等,却会面临时间不够用的情况,毕竟要同时兼顾学业课程的学习,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实践锻炼中,可若缺少足够的实践项目经验,又在未来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这种矛盾的状况着实让在校软件编程专业大学生们感到纠结与困扰。
(二)未来不确定性增加
如今互联网行业的不稳定,使得在校软件编程专业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担忧,不确定感陡然增加。他们原本怀揣着进入互联网行业大展身手的梦想,期望凭借所学专业知识在这个充满机遇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可眼前行业 “崩盘” 的态势,让他们不禁怀疑自己毕业后是否还能顺利进入互联网行业。
即便有幸进入了,也担心所在的业务线会不会突然面临调整甚至被裁撤,自己能否在岗位上稳定发展,实现职业晋升更是心里没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像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行业的发展趋势时刻在变,这让他们害怕自己所学的技能很快就会过时,一旦跟不上技术迭代的步伐,很可能就会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种对未来的迷茫情绪,在不少在校软件编程专业大学生心中蔓延,给他们的大学生活蒙上了一层焦虑的阴影,让他们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时刻在思考着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四、应对策略与方向指引
(一)精进专业技能
对于在校软件编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精进专业技能是应对当下互联网行业变化的首要之举。扎实掌握专业核心知识至关重要,像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网络以及操作系统这些基础知识,犹如大厦的基石,是后续深入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牢牢掌握。而且,熟练驾驭至少一种编程语言也是学业要求的关键部分,例如 C++、Java、Python、JavaScript 等常用编程语言,掌握它们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原理,为踏入行业做好充足准备。
同时,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大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课本里的知识,要主动通过线上或线下课程、阅读技术博客或书籍等方式,去了解和学习这些新技术,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刻保持更新,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求职竞争中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脱颖而出,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节奏,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领域站稳脚跟。
(二)积累实践经验
实践出真知,在校软件编程专业大学生应积极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还能在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另一方面,实习也是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即便刚开始可能只是做一些基础的工作,但能切身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开发模式,为今后正式步入职场打下基础。
此外,编程竞赛、参与开源项目等活动更是不容错过。通过参加编程竞赛,可以在与其他优秀同学的切磋中,拓宽思路、提升技能,并且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参与开源项目则要求大家从阅读开源系统的源代码开始,比如从阅读 Linux 内核源代码入手,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虽然对技术要求相对高一些,但收获也会颇丰。总之,多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项目履历,让自己在未来求职时更具优势。
(三)拓展人脉资源
拓展人脉资源对于在校软件编程专业大学生而言,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家可以多参与行业会议、技术交流活动等,在这些场合中,有机会结识同行、前辈以及各路技术精英。比如参加程序员的一些大会、比赛,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能认识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才,甚至有可能被更高级的公司或者人力看中,挖掘到更高级的平台发展。
平时也要注重和身边的人建立良好关系,像和项目团队的人搞好关系,找几个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工作,不仅工作会更有意思,未来要是有创业想法,大家还能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奋斗。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论坛、微信群或 QQ 群等程序员交流圈子,主动在圈子中推介自己,让自己在圈子里形成良好 “口碑”,为获取行业信息、未来求职等创造有利条件。
(四)多元职业规划
在校软件编程专业大学生不要把眼光局限于传统互联网企业岗位,应开拓思路,进行多元职业规划。一方面,可以关注新兴领域对编程人才的需求,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正蓬勃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才,投身这些新兴领域或许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相关岗位的附加值也比较高。
另一方面,考虑跨学科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编程技能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和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结合,开发出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软件或应用,拓宽自己的职业路径。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多去探索不同的职业方向,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在变化多端的就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五、积极心态面对变化
互联网行业的变化虽然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对于在校软件编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保持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要知道,变化往往伴随着机遇,每一次行业的调整都是个人成长与突破的契机。
行业的 “崩盘” 只是暂时的表象,从过往的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行业有着强大的韧性和自我革新能力。就像曾经经历过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当时也看似陷入绝境,但随后却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创造出了更多新的岗位和机会。如今即便处于所谓的 “寒冬”,在一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大家去探索。
把当前面临的挑战当作成长的 “磨刀石”,在精进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气馁,每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每掌握一项新技能,都是在为自己积累宝贵的财富。例如,学习 Python 语言时可能会遇到语法理解、代码调试等问题,但当你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熟练运用它完成一个个小项目后,你收获的不仅是技能上的提升,更是面对后续难题时的自信和从容。
在积累实践经验时,哪怕参与的项目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或者刚开始实习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也要用心去对待,因为这都是你了解行业、积累人脉、锻炼能力的好机会。就像很多优秀的程序员,最初也是从简单的代码编写做起,慢慢参与到大型项目中,最终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同时,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要让焦虑占据主导。要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通过各种努力积累起来的能力,无论行业如何变化,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总能找到立足之地。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我,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