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霞客游记》15-游黄山

游黄山日记续2

      初七日,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若以庵为界,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扳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阴森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里。一茅庵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址。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梅正发,山寒积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池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返餐松谷,往宿旧庵。予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译文

      初七这天,四周群山被雾气笼罩。不久,庵堂东北方的雾气散开了,但西南方仍浓得化不开。如果以庵为分界,就连近处的狮子峰也处在时隐时现的状态。早饭后,我从接引崖踏着积雪下山。山坞半腰一座山峰突起,峰顶有棵松树,仿佛裂开岩石生长出来——粗壮的树干虽不足两尺高,却斜伸曲折,盘绕的翠绿枝桠伸展达三丈多,树根穿透石壁,上下长度几乎与山峰齐高,这就是传说中的“扰龙松”。我抓着松枝玩了半晌,抬头见狮子峰已清晰可见,便拄着手杖向西行。

      这座山峰位于庵堂西南,形如几案。走了二里路,登上峰顶,只见三面峭壁矗立在山坞中,下面群峰森然罗列,从石笋峰、接引峰延伸而来的两座山坞蜿蜒曲折,在此处环绕交叠,又构成一处胜景。正当眺望时,沉浊的雾气渐渐消散,我急忙从石笋矼向北转而下,走的正是昨天在峰顶望见的那条阴森小径。沿途群峰高低错落,形态或雄浑或纤巧,或挺拔或倾斜,人在山石缝隙间穿行,时而俯身窥探,时而辗转回望,每一步都展现新的奇景。只是谷深雪厚,每走一步都心惊胆战。

      走了五里路,左侧峰壁现出一个透光的洞窟,称为“天窗”。继续前行,见峰旁有块突起岩石宛如僧人面壁静坐,这便是“僧坐石”。又下行五里,山路稍显平缓,沿着山涧前行。突然前方涧谷乱石纵横,道路被完全阻塞。我翻越乱石许久,发现一处山崖刚刚崩塌,碎石悬空仿佛随时要坠落。勉强寻得路径后,抬头望见峰顶有块黄色痕迹,中间绿色字迹依稀可辨,当地人称之为“天牌”,也叫“仙人榜”。再往前经过鲤鱼石、白龙池,共走了十里。一座茅草庵出现在涧边,是松谷庵的旧址。又行五里,沿着溪流在东西两岸交替前行,接连渡过五道溪水,终于到达松谷庵。继续顺溪下行,溪边忽然有香气扑鼻——原来是座梅亭。此时寒山积雪中,梅花刚刚绽放!到达青龙潭时,只见一汪深碧的潭水汇聚了两条溪流,规模比白龙池更加雄壮,加之潭边巨石错落,急流奔涌飞溅,四周群峰环抱,实为绝佳之境。

      返回松谷庵用餐后,我前往旧庵住宿。起初刚到松谷时,我以为已到平地。询问后才知,还需翻越两重山岭,走二十里才能抵达平地,到太平县全程共三十五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