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狮子山记

晨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康城的静谧,我从城北骑车踏上了前往狮子山的旅程。每次从杭宁高速出口时总能看到有一座突兀的狮子山横亘眼前,总是充满好奇,心中怀揣着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探索,我期待着这次与狮子山的亲密接触。

        狮子山,以其雄浑的姿态屹立于德清城东,宛如一头沉睡的雄狮,守护着这片土地。狮子山古亦有之,现如今经过修葺,铺设了台阶和栏杆,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城市公园供市民爬山游玩。山脚下,古木参天,翠竹轻摇,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登山者铺设的一条绿色长廊。我沿着蜿蜒的小径,一步步向山顶进发。 

远眺狮子山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空气变得愈发清新,带着泥土和树叶的芬芳,深深吸一口气,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山路两旁,杜娟花次递烂漫,五彩斑斓,有粉红,有艳红,有淡红晕色,它们或低头含羞,或昂首绽放,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我不时停下脚步,细细观赏,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行至半山腰,有一巨石立于山脊中间,此乃狮峰岩,高二十余米,形似元宝,是历史上采石所遗,清道光《武康县志》收录了自明万历至清道光期间的《禁石宕文》,文中描述了当时采石者“各据山头,广招石匠,斤椎斧伐,日夕无休”的盛况。

狮峰岩

      继续攀登,山路愈发陡峭,但我的步伐却更加坚定。因为我知道,山顶的风景一定值得我所有的努力。终于,当我踏上山顶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震撼。山顶有亭,乃“履云亭”,屹立于狮子山之巅,栉着风沐着雨。乾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46年,知县刘守成在狮子山重建开元书院,在书院后面掘山建亭。名“履云”,寓意行走云端。清嘉庆九年,也就是1804年,武康人徐熊飞在科举考试中中了举人,他在《前溪风土词》中专门有一首词写到此亭。诗云“玲珑山色舞狻猊,岩宝开张树倒垂,嵌得履云亭子在,石栏干上记题诗”。

        眼前见到的“履云亭”乃后人所仿建,扁额的对联潇洒飘逸,俊秀出奇,正是取自徐熊飞举人词中的后两句:“嵌得履云亭子在,石栏干上记题诗”。站在狮子山之巅,放眼望去,德清武康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市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近处的山川河流,层峦叠嶂,绿树成荫,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履云亭

      而这座狮子山,不仅仅以其自然风光吸引着游人,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山顶的一块巨石旁,我驻足聆听了一位当地老人的讲述。据说,狮子山自古以来便是德清地区的一处圣地,历史上曾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和诗篇。

      站在山顶,我感受着这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我仿佛能够听到那悠远的钟声,看到那虔诚的祈愿,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份历史文化底蕴,让狮子山更加生动、更加有魅力。从履云亭往后山沿台阶而下便是开元书院旧址,如今在旧址上建了书院门楼,虽然没有了学子穿梭而往,但站在门楼边仿佛依稀可听见往昔的书声朗朗。

开元书院旧址

      下山的路上,我走得更加轻松和自在。因为我知道,这次狮子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还让我感受到了狮子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步伐,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一定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温暖和力量。

        德清城东的狮子山,是一座美丽的山,更是一座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山。感谢你给予我的一切,我会将这份美好和历史的记忆永远珍藏在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回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