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朋友餐厅吃饭时候偶然听到邻桌的女生提到中产和阶级固化的几个字眼,觉得有趣就看了几眼,眉眼里多少能感觉到正在说话的姑娘对当下圈子的满足和对其他几个人群不太“平等”的评价。正要继续低头吃饭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朋友也是刚好收回视线,然后两个人轻笑了一下,心照不宣地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继续我们的聊天,不过我知道我们这俩笑的内容绝对是大相径庭,一个是觉得有趣,一个是不以为意。
L是我大一时候的室友,没转到管理学院之前我们做了一年的上下铺。一个在低调的官宦家庭长大,一个生活在典型的商人家庭。就像课堂上文院大儒闻不得管院的市井气息,管院教授瞧不上文院的清高作态,两个人的风格也基本是南辕北辙生来相互反感,但天下的乌鸦和喜鹊黑到了一定程度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别,二十平的屋子里住久了,两个人对对方的想法也差不多心知肚明。
那个时候他说他写作过了凌晨才有灵感,我也不想去上第二天的早课,所以两个人经常会晚上一两点其他人都差不多入睡以后聊些玄之又玄的话题,诸如阶级、生死、艺术,有一种DC漫画里蝙蝠侠和小丑关于人性“探讨”的味道,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但脑子里种种想法愈涌愈烈的感觉却记忆犹新。有一个晚上两个人谈到自己心底深处最自信或者说最阴暗的地方,L说过这么一句“如果非要像食物链一样谈阶层,我自信我一直在最上层,但我也从来没有不觉得自己是个屌丝”。现在想想那时候两个人的关系,能这样和谐地相互鄙夷,除了没办法,应该多少也是因为这样一份本真和包容的心态。
我从来不排斥所谓的阶级之分,也认同圈子的存在,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处在不同物质基础之上需要一种对等的精神需求来实现身心的平衡,但不能错误地用差距来替代差异。因为想在有生之年去尝试或接触尽可能多的职业,看尽可能多的人的故事,所以自己一直抱着好奇和好玩的心态去接触不同状态的群体,走过去看看他们的生活。
青海环湖的时候司机大叔电话里听到自己穿得单薄就带来了件皮大衣,一路裹着看了日出爬了盐湖,旧归旧,但那种质朴和温暖终生难忘;台湾交流期间认识了一位早稻田的中国师哥,课余常常带着自己爽快地跟几个女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我对男女关系的认识也一点点完善;南方的小巷里碰到修车修鞋的师傅没事也会聊上一会,乐呵呵的心态总会让人受到几分感染;还有食堂餐具回收处的师傅,栋哥有次新生交流上讲不管师傅能不能听到,都会说上一声谢谢。
精神格调和人品素养是两个概念,前者我们说差异,后者我们才说差距,所以对于丢了真和善,还在“清高”里自我满足的伪精英们,倒不妨看看L的这段话。“出处是老师对我剧本的点评,我们聊天时他说的,所以说得也很随意,他说了不少,对我特别鼓励,唯独这一句对我印象最深,因为我觉得这是我脱离屌丝身份的一个标志。还有一个标志,天哥对我的称呼从“L屌”到“L导”的转变素来是我们酒桌上的一段佳话,但xx是我的妻妾我的客我的哥们,我和徐公谁俊也不好说。
老师也自然会说两句鼓励的话,但是这一句其实前面是有但是的,所以在老师的视角里,其意是在叮嘱,而我得到的鼓励是从更深一层语义中得来的,这无疑使其更他妈像真的了。
但后来又一想,不对,现在是后屌丝时代的大后期,所以我从屌丝标签中脱离究竟是因为我不屌了我L导了我小资了,还是仅仅只是屌丝文化式微的一个结果,我绝对知道不了。这真的很引我深思,所以才开始黑的。 ”
你看,这到底是小资还是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