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看红楼之秦可卿本纪-1棺木之谜》
秦可卿在金陵十二钗中排末位,出场次数也极少,但她却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位接近完美的女子。作者在描述她的时候,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先说其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平和,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又说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还给了一个“兼美”的乳名,说可卿的容貌兼具钗黛之美,乃是天下之绝色人物。
花费大量心思刻画出的完美形象,却给了一个“淫”的评价。判词中说其“情既相逢必主淫”,后借焦大之口,又喊出了“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秦可卿的形象一下子就暧昧起来。
畸笏叟又在第十三回回末有朱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应为“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那么这个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平和完美女神怎么就“淫”了呢?她真的和公公贾珍有染吗?又是怎么“淫丧天香楼”的呢?
加之作者给她“寒儒薄宦”的寒门出身,偏又进了“侯门公府”,做了宁国府长孙正妻,这又在暗示什么?
此外,在警幻仙界,她还是警幻仙姑的妹妹,是钟情的首坐,掌管风情月债。这“风情月债”又是一个什么债?警幻又为什么将她许配给贾宝玉教他云雨之情?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先搞明白秦可卿的真身,这个谜一般的女子究竟是谁?探求秦可卿,不能正着看,要倒着来,要从她的葬礼说起,因为作者在此特意为读者留了一个破解其身份的解密钥匙,这个钥匙就藏在她的葬礼里,藏在她的棺木中,看第十三回中: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禁,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
秦可卿的这个棺木原本属于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在皇权社会中,等级森严,什么人用什么棺材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僭越使用可是大罪。
例如:清代帝后“梓宫,以楠木为之”,“床以杉木之”;“皇太子金棺,以楠木为之”;“皇子采棺,以杉木为之”。《清会典则例》严格规定了皇家棺椁使用的等级制度。普天之下,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子三人可使用楠木为棺,其他则视为逾制。
秦可卿仅仅只是一个黉门监生之妻,就算买了个龙禁尉,也才五品,论身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使用亲王千岁级别的棺木。可偏偏就这么大摇大摆的用了,为什么?
这原属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木,便是作者特意留出的解密钥匙。对此刘心武先生也注意到了,只不过了错把红楼错看为曹家旧事,在康乾时代去找,这个“坏了事的老千岁”,自然被联想为废太子胤礽,并依此认定了秦可卿废太子之女的身份。
可将红楼放到明末这个大时代里,“坏了事的老千岁”你会想到谁呢?对了,这个正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九千岁”魏忠贤。这个被称九千九百岁的,可不就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老千岁”。加上坏了事的修饰,不就是垮了台的魏公公吗?作者怕提示不够明确,解密时候找错了人,还特意给提醒是“义忠亲王老千岁”,这是在点名,义忠,便是忠贤,就差直接点魏忠贤的大名了。作者已经说的够白了,可惜这么久了,竟然没人注意到。
魏忠贤的棺材板为什么给秦可卿用?难道她是魏忠贤的女儿,秘密私生女?和刘心武推论废太子之女的理由一样,女儿用了老爸的棺材板?错了,错了,秦可卿可不是什么魏忠贤的女儿,因为她自己就是魏忠贤的化身。
啊!你没弄错吧?秦可卿可是“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的“兼美”女神,怎么会是恶名昭彰的九千岁魏忠贤?
说起来还的确是有问题,准确来说魏忠贤只是秦可卿的一个侧面而已。“兼美”,兼美就是二合一,秦可卿是个二合一的角色,“鲜艳妩媚大似宝钗”的这一面就是魏忠贤,而且还是“大似”,也就是红楼里大半个秦可卿都是魏忠贤的身影。红楼里面如果说谁长得像宝钗,可不是什么好话,意思就是此乃乱臣贼子,祸乱大明之人;相反说谁像黛玉,则是嘉奖,指其为心向大明的忠臣义士。那么“袅娜风流又如黛玉”的另一面又是谁呢?
还是要从这个逾制的棺材找起,这个棺木可是大有来头的,叫什么“樯木”,出自“潢海铁网山”。潢海铁网山在哪儿?不知道很正常,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地名,是生生编出来的。红学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考察来考察去,一直也没有定论。有的专家竟然仅凭一个“铁”字,就硬说铁网山是辽宁铁岭,那潢海岂不就是日本潢滨了?如此解读根本经不起质问。
“潢海铁网山”,“铁网”典出北宋苏轼弟子张耒《秋日同文馆诗》中“铁网收明月,霜铓倒豫章”一句。这句话原本是喻指中榜入仕学子的老死,“铁网”即科举,“明月”是对青年才俊的赞誉,“霜铓”喻白发,而“豫章”本为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或单指樟木,一般常用于比喻栋梁之才,有才能的人。但这里却代指棺材。青年才俊们被科举一网打尽,然后再官场内耗尽一生心血,待到满头白发后,老死倒入豫章木的棺木之中。
秋日同文馆诗
宋 张耒
骑列千床直,云罗万卷齐。
舒妍交孔翠,争味杂柤梨。
白日诸侯贡,青春天老题。
秋清文酒健,莫叹羽林闺。
声鸣皆出谷,觜距各争场。
铁网收明月,霜铓倒豫章。
湛恩终锡宴,优礼合焚香。
最苦雠书客,消愁赖杜康。
六街分夜鼓,邻屋报朝鸡。
寒引秋初老,天将斗转西。
滞留聊饮酒,谈笑亦分题。
须信家居乐,休嫌穷巷泥。
此典既有铁网又有棺材, 理应不被忽视才对,可就是这个“铁网收明月”,“明月”一直不知何物,故不被曹学专家们重视。其实这个典则另有解法,“铁网收明月”,“明月”要拆开来看,“明”当然是大明了,而“月”则是满清的代称,红楼里所有和月有关的都是对满清的代称。能收大明和满清的“铁网”,自然就是这高高的皇位了。
世代更替的皇权这才是真正的“铁网山”,但作者在“铁网山”前还加了个“潢海”,特言“潢海铁网山”,这“潢海”又是哪里?“潢海”是从“潢池”一词所化,在这里应该有两重含义
“潢池”特指“弄兵潢池”一词,在积水塘里玩弄兵器,是对农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形容捣乱分子无能,造不起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隐喻起兵作乱,战乱中夺权。
“潢池”,即“天璜”,本星名,转义为天子之池,借指皇室,例“天潢贵胄”,隐喻皇室内部正常新旧交替。
此外“潢”从字形上看,是“水黄”、暗代皇水。综上不难看出,“潢海”即为通往皇位(铁网山)的海,那么要怎样才能渡过这个“潢海”,攀上“铁网山”,到达权力顶峰?这就要看另一个重要提示“樯木”,这个名词也是作者虚构,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樯木”。“樯”本意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或帆船,这个是“樯木”就是船,用来渡过“潢海”的船。
“樯木”不是秦可卿的棺材板吗?怎么又变成“船”了?想想什么“船”才能让继任者登上皇位,成为新的帝王,自然就是另一个皇帝的棺材了。无论是“弄兵潢池”的战乱夺权,还是“天潢贵胄”的新旧交替,基本都是踩着老皇帝的棺材板上位的。
这个“樯木”不仅是秦可卿和魏忠贤的棺材,也还是一位帝王的棺木。号“兼美”的可卿实为一个二合一的角色,魏忠贤只是她的一个面,另一个面则是一位帝王,哪个帝王呢?能和魏忠贤融合一体的自然就是和魏公公好的能穿一条裤子,任由其代执天子之权天启帝朱由校。
明史 . 魏忠贤传
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
可卿真容图
至此秦可卿的真身,才算是说明了,秦可卿这个兼具钗黛之美的完美女神,其实是由像宝钗一侧的魏忠贤,和像黛玉一侧的天启帝共同组成。将此二人合而为一即矛盾又不矛盾,天启一朝,只有将这二人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执掌者,缺一不可。
秦可卿以弃婴出身却能坐上贾府长房长孙正妻之位,这个让刘先生迷惑不解的问题。实指魏忠贤卑微的草根出身,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常和一群恶少年赌博。有次,他赌博大输后感到很苦恼,便恨而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后来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从此开挂,走上了人生尖峰,成为了九千九百岁,老的不能再老的“老千岁”
还敬请阅读半看红楼系列其它文章
《半看红楼之秦可卿本纪-1棺木之谜》
《半看红楼之瑞珠传》
《半看红楼之宝珠传》
《半看红楼之焦大传》
所有版权尽归 半看春风 一人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