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教授麦克伦尼推出的著作。据说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
我就是从来没有接触过逻辑学的人,平时自己的逻辑思维也很差。基于这个原因,我这一周选择了这本书来读。想让自己从简单入手,读起来不用那么的费劲。
作者采用很多直白的语言来解释逻辑中的基本原理、观点、产生谬误的原因、谬误的形式等等基础的逻辑问题。感觉他写的内容很清晰,很容易理解,举例说明也都是平时的日常事物。(但读起来还是很难受,容易打瞌睡。)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部分,就是书中的五个章节,每一章节以前一章节的知识为基础。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最后一章,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我们必须对特殊性保持敏感。不要对周边的事物漠然处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
我感觉自己就是不注重细节的人,平时对许多细微的事情都不太注意。更别提用心去观察了。估计就是因为这些,才总是被批评,没有逻辑性。想从本书中找到逻辑的规律并使用它
人类认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第二,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第三,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细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首先是有了猫的存在,然后猫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反应。我们为了能和别人交流猫这种事物,才创造了猫这样的词语。这应该就是认知的逻辑顺序。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的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想说的是摇椅,古董椅,牙科医生专用椅或电椅等,在你谈到这些东西时,不要笼统的称之为椅子,要用定语作限定。
这里所说的意思,很像写作中要详细描写,才能更真实更有画面感的表现事物。比如写到房子,就要详细的描绘出是山间别墅,还是小茅草屋。是砖瓦平房,还是高楼大厦里的普通套房。只有更详细具的描写,才能把你想要表达的事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灰色地带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事物有时候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你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境地不属于绝对意义上的黑或者白,它们没有明确的对立面。
我: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或者是非负即正的。总是存在着许多中间的灰色地带。就像同一个人身上,有缺点,也有优点,同时也有无法评价好坏的属于他自己的特点。
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其根源的特性。
有其因必有其果,原因与结果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比如桌子上的一杯牛奶倒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桌子上的三只蚂蚁吗?不,一定不是的,最有可能的,是刚才飞逃出窗户的那只野猫。
对原因的探索,不要半途而废,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的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在作怪。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孰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
比如你闻到厨房有一股腐烂物的气味,通过观察,发现气味来自水槽下面的一只桶里,那里盛满了散发臭味的水,一旦倒掉桶里的水,臭味就随之消散。但是,一会儿工夫,桶里就会再次充满带臭味的水。这时就不能只靠倒水来解决问题了,而是要找到漏水的管道,并将它修好。因为它才是不断积水的根源。
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论证则恰恰相反,这是区分两者的有效方法,但有其局限性,更准确区分两者的方法是,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论证。
由于A=B ,B=C,所以A=C。感觉这种推理演绎归纳,有点像做数学题。有些事物可以根据普遍性规律推导出它的从属性。比如所有的树都有根系。白杨是树。所以白杨也有根系。其实在这里是A包括B包括C的一种从属关系。
在本书的后面,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详细的列举出28种非逻辑思维的形式。研究逻辑思维,我们也要知道什么是非逻辑思维,从而避免在逻辑思维中发生这样的谬误。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逻辑学入门还是不错的,能够让自己明白逻辑学的一些术语、方法、规律。希望自己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严谨一点,不要那么马马虎虎
17计本3
王支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