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1(静心而论2151):
“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免死牌”
8月7日晚,从SZ执飞DL的某航班上,疑因“熊”孩子顶座引发乘客打架。
大致起因是一八岁调皮小男孩儿,坐飞机顶了前座位的人一路,刚开始前排女生好言相劝,效果不大,在多次警告后无果就骂小男孩;该男孩也是心有不爽,借路过故意撞前排女生,导致耳机都掉落不见了,点燃了导火索,待飞机降落后,女生被对方一家四口打得趴下来了,警察已经介入。
据网上曝光的现场视频显示,客舱内场面混乱,其他乘客和空姐都劝不住,疑遭围攻的女生要打110报警!”可男孩的家人也大喊:“太过分了,他还是个孩子!”特别是男孩的妈妈说了句很经典的话——‘他还是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他吗?’”
此事最近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目前有两种分歧:这大部分网友都站在被打女生这边,觉得她已经仁至义尽了,都对她被打鸣不平,“他们之所以不顾他人感受,不是因为他们多牛,而是因为无知导致无畏。”也有网友认为,“毕竟孩子有的是调皮些,也不是大人没教,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
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小插曲,见怪不怪,如果处理得当,就会风平浪静;但上述事件中,因为“他还是个孩子!”这个“免死牌”,致使该事件现在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被围攻女生态度强硬表示“坚决不和解!”,如果验伤显示轻伤或轻微伤,那打人的一家四个大人将要负刑事责任。
该事件暴露了家长的纵容与失职:事件中男孩多次踢椅背,家长却始终没有有效管束,只是随口应付,这种纵容行为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公共规则意识;可以理解,一个平时活蹦乱跳的小孩子在飞机上时间长了,会感到无聊,不免作出一些本能反应,但家长应该及时疏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行为失控时,如果有一个明事理的家长出来给小姑娘道歉,“他还是个孩子,不要和他一般见识”,我猜测小姑娘也不会那么愤怒;但恰恰是四个大人不仅没有及时纠正,反而在飞机降落时与孩子一起动手打人,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误导了孩子,使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暴力解决问题。
这就是现实中部分家长存在“孩子还小,犯错可以被原谅”的错误观念,将孩子的错误行为归咎于年龄小,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的责任,这种观念不仅无法帮助孩子成长,还可能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该事件中的打人一家,在公共场合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意识,将个人情绪和行为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严重影响了其他乘客的正常出行安全;部分乘客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时选择沉默或忍耐,这种态度可能会让不良行为者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会助长类似的闹剧再次发生。
该事件也暴露出航空公司管理与应急处置问题上不力,机组人员未能及时有效制止冲突,反映出航空公司机上管理可能存在漏洞;机组人员在面对此类突发事件时,需要更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机上乘客的安全和秩序;事件从发生到最终被警方介入处理,中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暴露出航空公司与机场警方在应急处置流程上的衔接可能存在不足。
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打人行为有明确规定,但对于此类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冲突,法律的威慑力和执行力度可能还不够,导致一些人敢于在飞机上闹事;事件曝光后,舆论一片谴责之声,反映出社会对这种不文明行为的零容忍态度;然而,仅靠舆论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监管机制,以确保公共秩序和安全。
“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免死牌”,家长引导孩子遵守公共规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家长的行为也是孩子最好的教材,自己先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告诉孩子“公共场合不要大吵大闹,影响他人”;当孩子出现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时,家长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及时纠正;积极鼓励,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培养他的同理心,理解他人;例如,当孩子在飞机上踢椅背时,可以问他们:“如果你坐在前面,被人踢椅背,你会有什么感受?”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同时要教育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冲动而做出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例如,孩子在飞机上觉得无聊,可以给他一些玩具或书籍,让他安静地玩耍或阅读,或者陪孩子做一下不影响他人的游戏;持续教育,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遵守公共规则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文明行为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