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世界变坏了,而是我们长大了
如果你把《小王子》当做是一本儿童刊物,那我想你是大错特错了。
尽管《小王子》全篇用的都是儿童般稚嫩天真的语言,但实际上它的初衷并不是为儿童服务的。
它想要表达的是借助儿童的视野和浪漫来诠释作者眼中的世界,并企图通过有趣的童真形式来唤醒那些如今早已成为大人,却早已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小孩子的人。
正如《小王子》这本书开篇所说的那样,“这本书献给这个大人从前当过的那个小孩。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这很少有人记得。”
因此,能够因生动形象的情节起伏和贴近儿童心理的语言表达,被列入儿童刊物之中,我倒觉得这是这本书的一个 意料之外的收获,而非出自它的真实本意。
记得在歌曲《烟火里的尘埃》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唱道:“我的心里住着一个苍老的小孩。”
《小王子》就如同这个外表童真,内心却十分苍老的小孩,它既有身为一个儿童本身天然具备的所有执拗和幼稚特点,又有形如一个看过世间浮沉后,潜心沉淀下来的耄耋老人所该有的深邃和深刻,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趣味丛生的情节线索发展,潜移默化地就被其中显而易见的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深深折服。
也正如作者开篇所说的那样,“所有 的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这很少有人记得”。
很多人尽管后来都慢慢长大了,慢慢地由无知懵懂走向成熟稳重,慢慢地脱下童年天真浪漫的袈裟,渐渐披上代表成长的服装服饰,我们不再幼稚讲话,但也不再似从前那样可以清澈见底。
不知是我们示人粉底太厚,还是心里设防都太多,我们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既让人捉摸不透,也让自己开始无所适从。
你会发现,我们慢慢地不再能够用一两个词语去形容和概括一个人,因为他太多变了,完全无法固定,就像水一样,流到哪里就是什么形状。
我们似乎也不再能完整地拥有自己,而是被迫地成为某一种或某一阶段你该成为的人,否则你会感到无法生存。
我以前会觉得每一个人的幼年都是最无知的,但不曾预料到原来长大后看似比幼年懂得了许多,可依然还是会迷失。
相比之下,长大后的我们,虽然比以前得到了更多,但却从此缺失了那份纯粹的执着和清晰。
很多道理我们曾经都很懂,也都特别笃定,但后来反而越长大越弄不懂了。
我们曾经始终捍卫的真谛,随着年岁渐长并未愈发坚定牢固,而是走向了慢慢淡忘和无人问津。
长大后的我们,就如同小王子在游历其他小行星时,遇到的国王、虚荣的人、爱喝酒的人和做生意的人那样,我们开始变得贪慕权贵和虚荣,渐渐有意无意地为自己套上虚情假意的面孔,习惯性地在与人交往时保持阿谀奉承,也习惯了在无助烦闷的时候选择独自借酒消愁。
我们把以上的这些通通视作为成人世界里约定俗成的交流门槛和交往手段,自觉地维护又被动地,深陷其中。
我们以能充分利用好这项技能为荣,以比谁更加虚假伪真为傲,反正越是厉害越是傲娇。
可这些在身为孩子的小王子看来却是那么的荒诞不经和令人失望透顶。
相比于位高权重的国王、虚荣的人、爱喝酒的人和做生意的人,小王子最喜欢的,最愿意与之交为朋友的,却是最微不足道的掌灯的人。
掌灯的人除了按照规定,每天周而复始地按时点灯和熄灯之外,与其他人相比似乎是最一无是处的人
但小王子却说,“在我看来,他是唯一不荒唐的人。也许这是因为他那么忙碌却不是为了他自己。
长大后的我们摒弃了儿时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最真挚初衷,拾起了自己童年嫌弃的一切,彻底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却还一-直在告诫自己这是成人的世界,以我不再幼稚为由,从此大肆助纣为虐地欺瞒自己,也欺瞒别人。
原来,并非是这个世界变得邪恶和寡情了,而是我们自己都有可能早已变得面目全非,越来越陌生。
我们因此混淆了真理,也混淆了是非。
于是,我们把本该好好珍惜的事物慢慢抛弃并习以为常,把某些我们本该纠正的错误对其停止反抗,而后称之为理所应当。
我们既是真理的殷切追寻者,也是谬论的坚实捍卫者,我们往往以自己自以为是的聪慧过人,擅作主张地将谬论代替成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把真正的真理称之为谬论而对其弃之不顾。
当真正的真理就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的下意识行为却是你这样,真的很幼稚。
也许,《小王子》 想要告诉我们的,或许就有包括希望已经成为大人的我们,能够重新拾起过去的那份童真,以真挚的心去重新面对自己,以热切的情感去诚挚地看待这个本该走向美好,却被自我误导偏向缺憾的世界吧。
或许,并非是世界变得现实了,而是我们都长大了。
所以,成为大人的你,请无论如何都别丧失本真,别丢失自我,要真诚待人,随爱而行。
因为,“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而大人们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