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都在孕育一个小生命的时候,拥有过他们对孩子最美好的期待和祝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永远快乐幸福,希望宝贝能够乖巧懂事,那些倔强顽劣叛逆的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可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愿。
故事1
芊芊妈,这是一个温柔的妈妈。
那天记得在接宝宝离园的时候,妈妈跟我告状说她担心宝贝长时间阅读会有视力的影响,跟孩子表示宝贝不能够再玩手机游戏了要休息一下的时候,芊芊会说自己没有电子产品的日子没法活了,看到孩子绝望的小可怜相,妈妈感觉到自己也很崩溃。
虽然妈妈知道宝贝只是在表达自己还想再玩一次,但是在宝贝近乎撒娇的说自己活不下去的时候,都会几乎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妥协。在这样的时候,作为妈妈你该如何既能够坚持自己保护宝贝的想法,又能够安抚到孩子呢?
儿童教育者狮小妹支招:这时候,用行为表示自己的坚决:拿走孩子手里的手机,关掉游戏,告诉她时间到了。用共情安抚孩子沮丧的心情:这个游戏很好玩,妈妈了解你还想再玩一局赢回来的心情。但是相比你的眼睛健康,妈妈还是会坚持这个决定。做完了这两件事情,用更有趣的亲子互动游戏,来替代手机游戏。
故事2,午睡时间到了,到处都静悄悄的,小2班的宝贝们,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完故事,准备睡觉了。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阳阳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一会儿坐起来看看别人,一会儿伸手去揪揪旁边床的圆圆的小辫子。老师过去轻声询问,阳阳,你想尿尿吗?阳阳睁着大眼睛,说刚才尿过啦。那你怎么不想睡呢?他说我就是睡不着。老师说那我拍拍你睡觉好不好?他点点头,躺下了。
老师先抚摸了阳阳的背,感觉宝贝的背部肌肉很紧张,再摸摸他的小手,小手冰凉手臂僵硬。轻轻的拍着宝贝的身体,可是,阳阳始终无法放松下来,闭上的眼睛都在用着力。这时候老师大概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这个宝贝在害怕呢。她一边心疼看这个乖乖的孩子,一边又在偷偷笑着。那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工作者怎样做,才能够帮助孩子放松下来呢?
支招来了:第一,首先要有一个共情:我知道你现在很紧张,也许有点害怕,没有办法放松下来,我在这里陪着你呢,放松孩子对你的抗拒。
第二,然后当看到孩子的神情是慢慢的放松下来的,就可以增加一些肢体接触,慢慢的抚摸。如果抗拒,就可以停下来,如果不抗拒,可以进一步提出请求,我抱着你可以吗?这样,你就不会再害怕了。当孩子接受老师的怀抱以后,感觉一下孩子身体会软下来,再抱一会,有可能会慢慢的睡着。
第三,如果没有睡着,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让呼吸放松的游戏:让我们一起玩呼吸的游戏吧。闭上眼睛,和你一起放慢呼吸的节奏,把关注点放在呼吸上。呼吸放慢以后,孩子的身体也会继续深度放松,直到睡着。
我们还会看到有时候,学龄前的孩子会有莫名其妙哭了起来,其实,孩子的哭泣,不总是莫名其妙的,仔细倾听,它是孩子说不出口的语言。
故事3,幼儿园入园时间,妈妈把涵涵送到班级门口,跟孩子说过再见之后,转身正要离开,孩子却抓住妈妈的衣角,不让妈妈离开。妈妈惦记着按时到工作单位的事情,挣脱开孩子的小手,就离开了。涵涵一边追,一边大哭了起来。
张老师看到涵涵这样,赶紧抱了回来。抱回来之后,涵涵一直闭着眼睛大哭,无法安静下来。这时候,有别的孩子入园了,张老师把孩子交到班里的王老师手里,又在接待其他的孩子。
涵涵到底怎么了呢?王老师试图问一问涵涵,但是涵涵始终闭着眼睛仰着头在那里大哭,停不下来。
孩子的大哭的原因,有可能在家里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在妈妈不在的时候,是无法去核实的。那么孩子沉浸在自己难过的情绪里,如何帮助到孩子呢?
儿童教育者狮小妹支招:涵涵的大哭,可能是孩子的分离焦虑或者其他需要,没有被妈妈及时看到并满足,而妈妈的迅速离开,更加证明了在孩子心中“妈妈不能看到我的情绪,不愿意满足我的需求”的想法法。
这时候,老师可以带孩子到安静的房间,蹲下来,拉住孩子的两只手,跟她说老师看到你很伤心,但是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我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希望你告诉我,而不只是哭,如果你只是在哭,我没有办法知道你想要怎样。
如果她还是闭着眼睛哭,告诉她,睁开眼睛看着我,当她睁开眼睛能够看到对方的时候,就意味着她从自己的情绪里走出来,你就可以去干预她了。
这时,继续重复自己的话:你可以告诉我你怎么了吗?一般来说,坚持这样做,很快就能够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然后,就可以针对事情作进一步的安抚和处理了。
上面的方法,也适用于孩子的爸妈在孩子情绪无法自控的情况下。
孩子的父母们,在孩子发脾气或者哭泣停不下来的时候,都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记住哦,一共三步:第一,共情,认可孩子当下的情绪。如果孩子无法准确的识别他的情绪和感受是什么的时候,帮助他识别和命名“生气、恐惧、悲伤、难过”等情绪的细微差别。
第二,用拥抱和抚摸等非语言行为来安抚孩子,帮助宝贝安静下来。孩子在这个阶段比较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能力,然而,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还是缺乏的,所以会用发脾气等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因此,我们在安抚孩子情绪的时候,也需要用身体的控制来让孩子平静下来。
第三,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用开放性的问题“你刚才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让孩子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用“为什么”开头的语句来堵住沟通的通道。当关系不再对抗,孩子能够合作以后,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无效的表达沟通,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和父母协商解决的,还有哪些事情是即使知道被禁止后你会不高兴,也会因为保证孩子的安全健康而无法被允许的。
另外,切记,不要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突然离开,这会让孩子的分离恐惧更严重,以至于下次分离的时候会更加难以完成。
友情提示,以上方法适用于3到6岁的学龄前的孩子,同样也适合有类似问题的学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