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开了口,说些什么

文_宁辰   21天写作训练营成员

Tell me,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我心头一动,想起多年前自己心里的那个目标:35岁退休。

为了自由生活,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的路上,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毕业后顺应专业轨迹在编辑圈混迹数年,某天想想还是想自己写点东西,转身进了媒体。媒体带给我很好的视野与平台,也增加了我的很多见识。

一度在成为一个“写作者”的目标里死磕。直到再一次抬望眼,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写给谁看?

如果表达只是一种介质,那么文字是否是唯一的表达?

你想输出怎样的价值观,影响哪些人?

如果只是自己写了高兴,那么现在的状态是否有合乎心意?

时代在变,同样的意思换了新鲜的表达才更具有亲和力。优秀、油菜花,现在则叫做“不明觉厉”。连以大历史视角研究经济发展的吴晓波,都惊觉自己应该了解90后在想些什么了,未来的交流是圈层与圈层的叠加,大家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兴趣圈里自由进出。

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大佬,在B站很可能沦为边缘。

前几日参加“阿里星球”的发布,现场最抢镜的,不是资深音乐人,唱片公司大佬,而是拿着自拍杆手机满场晃的直播网红们。想当初,一个电视台主持人或者记者,在摄像机前总是或端庄,或诚恳地说着经过有组织的语言,而网红主持人的每句话随性而至,想到哪说哪,她们可以自己调解镜头的角度,哪怕灯光和像素是粗糙的,也并不妨碍他们自在地表达。

这年头,表达的成本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媒体主编,策划,节目主持人。

但另一方面,怎样的价值输出才是更受欢迎的呢?

跟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朋友说,应该是让对方说的痛快的。

换言之,一个让对方感到有收获、很饱满的交流,常常是,遇到了很好的倾听者。

在如此喧嚣的年代,一个好的倾听者才是众多表达真正存在的基础。

如果没有倾听者,众人喧嚣,如同广场的狂欢,大家不过是呼喊爽了,散场回家,脑中嗡嗡,空空,没有真正敲击心弦的声音。

无论未来表达的介质是什么,内容和价值观的输出很重要,自己站在怎样的视野上思考,拥有怎样的积淀,直接决定着开口或者落笔第一个字的高度和质量。

如果这会成为表达最重要的实质,那么现在要做的,仍然是积累。

在生活里,在工作中,在书本和他人的对话中,不断,不断,再次刷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知识结构。

而且,未来对于表达平台也会有全新的界定,不再是单位,企业,或者媒体平台本身,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信号的发出者,辐射者,具有影响力的人。

无论他是在中心城市,还是在边城小镇。地域不会成为表达的障碍,因为技术、通讯工具、平台的开发。

还是那句话,重要的是,你开了口,说些什么呢?

这是接下来五年,我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