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直供房政策解读 官方文件解读

银行直供房政策解读 官方文件解读

一、1. 政策背景与出台动因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部分城市房价高企与居民购房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促进住房供需平衡、保障刚需群体的居住权益,2023年第四季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银行直供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房〔2023〕89号),标志着“银行直供房”政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政策的核心在于推动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供给,打破传统由房企主导的开发模式。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达96%,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仍面临租房成本高、购房门槛高等现实难题。银行直供房旨在通过金融系统深度介入住房供给端,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升住房供给效率。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等15个重点城市,初期计划三年内筹建45万套直供房源,单套面积控制在60-90平方米之间,优先满足无房家庭和首次购房者需求。

二、2. 运作机制与参与主体

银行直供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房销售,而是一种“金融+地产”的新型供给模式。其基本运作流程为: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出资方,联合地方政府设立专项住房基金,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具备资质的设计与施工企业,全程主导项目规划、建设与分配。与普通商品房不同,此类住房土地由政府划拨,免征土地出让金,大幅压缩前期成本。根据央行发布的实施细则,参与银行需满足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不良贷款率低于1.5%等审慎监管指标。首批试点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三家国有大行成为主要实施机构,分别对应不同城市的项目包。例如,建设银行在深圳前海片区启动的首个直供房项目,总投资约78亿元,提供约6,500套住房,售价较同地段商品房低30%-35%。购房资格实行严格审核制度,申请人须提供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满3年的证明,并签署不得短期转售的承诺书,违者将纳入征信记录。房源分配采用摇号系统,确保过程公开透明。

三、3. 价格机制与金融支持措施

银行直供房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价格形成机制上。由于剔除了开发商利润、营销费用及部分税费,其定价主要由建筑安装成本、资金利息和合理管理费构成。以成都试点项目为例,建安成本约为每平方米4,200元,资金成本按五年期LPR加点30个基点计算,最终均价控制在每平方米8,500元左右,仅为周边市场价的60%。此外,购房者可享受专属信贷支持。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配套通知,购买直供房的家庭可申请最长35年期贷款,首付比例最低可至15%,利率执行LPR减40个基点的优惠政策。对于符合保障条件的低收入群体,还可叠加地方财政贴息,实际融资成本可低至3.1%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贷款纳入银行普惠金融考核范畴,不占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额度,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试点城市累计发放直供房专项贷款超过210亿元,支持超2.3万户家庭实现安居目标。

四、4. 配套政策与长期发展路径

为确保银行直供房模式可持续运行,多部门协同推出一系列配套制度。自然资源部明确要求试点城市在年度供地计划中预留不少于5%的住宅用地用于直供项目;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专项税收减免政策,对项目建设期间涉及的印花税、契税予以全额返还。同时,住建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房源登记、资格审核、合同备案全流程线上操作,防范虚假申报与违规交易。从长远看,该模式有望向“租购并举”方向拓展。部分城市已启动“先租后买”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在租赁满五年后以建成成本价购买所居住房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银行直供房机制,每年可新增有效供给约120万套,占全年新建商品住宅总量的12%左右,显著缓解大城市住房压力。未来还将探索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退出通道,提升银行资产流动性,形成闭环运作体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