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一般情况是一个刚刚组建家庭的单位,而我和我合伙人也是两个人,据说合伙人关系是除婚姻以外的深度绑定的关系之一,合伙人关系融洽与否指定决定项目是否成功,但我今天却不是讨论我和我合伙人之间的关系的,因为我俩关系很融洽,我要讨论的是两个人的力量,确切的说是,两个人到底能干些什么,两个人的输出到底能是多少。
从创业还没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两个人是不够的,所以从创业还没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物色第三个人了,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第三个人。于是,就这样,我们一起走过创业的第一年。2014年年底,迫于过年的压力,终于是接了点活,与此同时,2015年初会有一次路演,我们充满希望的想要参加,我们单纯的以为可以去给投资人演讲,但是事实让我感觉到,路演可能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当时的分工是,我做活,我的合伙人写计划书,而最终我们没能被排到路演的名单了,当时一阵遗憾,当天我们去当观众去观摩路演,看了之后,又如释重负,茅塞顿开了,反差之大,着实令人发指,并且我突然发现,没参加上路演反而对我们是一个逼迫的过程。
产品是2014年6月上线的,而2015年3月1日,这个产品在app store上搜索某关键字结果排行第一了,我也是欣喜若狂,信心指数暴增,那时我还在老家放假,我格外的高兴。于是我就在想,这个结果对于我来说已经挺好了,尽管还没有实现商业化,但是我已经很开心满足了。但,这期间的过程和3月1日得来的结果,让我深深的思考了一番,我干了些什么,于是这app就排搜索结果第一了,况且只有两个人。于是,我把这种过程和结果叫做-----两个人的力量。
做内容,一项枯燥,看不见边际的工作,每个礼拜都要做,每天都要更新,不厌其烦,堪称真爱。当你每天头拱地的准备这些内容的时候,你都不知道用户会不会看,尤其是下载量不高的情况,曝光量更是少之又少,更新了一个内容,能有用户给你点个赞,你就感到是天大的安慰了,更不要想互动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枯燥的做着,有时候也会感到厌倦,甚至也会偷懒,但是没放弃过,一直在默默的更新,总归时间是可以证明一些事情的。一个内容,附带着文案,图片,题材,我们依然保持着原创,进展相对缓慢,但也算卓有成效吧。
学技术,不断的学,要完成接的活的工作,所以就得更新学习技术,这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刚开始我是有抵触的,但是慢慢接受之后,当我对技术了解的更多了以后,我突然发现豁然开朗了,好像往往你在做的时候,并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因为无知,但是做着做着就会看见光亮,最重要的是会给你迸发出更多的好的想法。
谈合作,为了今年能够实现商业化的准备,发挥自己身边的人力资源,全部铺开建立联系,其实我们对合作者也是不那么保准的,自己心里也是没有底的,只是愿意在产品的基础之上尝试一下是否会有人愿意和我们合作。
商业化,我对这个词儿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引用韩寒的一句话来做陈述吧,如果做一件事情,商业化可以让他变的更好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商业化呢?我想是的。优质内容培养用户的信任,取得信任,那么请问为何不商业化,商业化不是骗钱,是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用户的痛点需求,这和产品的铜臭味是否严重本身并无关联,用这些商业化来的钱迭代出来更好的产品,这算不算一种良性的循环呢。事实上我已经并不是很关心投资的事情了。因为一个健康的产品是可以不依靠投资生存下去的,哪怕这个产品被收购了,这也并不代表这个产品死掉了,只不过你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家而已。那么显然,我个人现阶段认为,可能我以后会改变,但是至少现在的我是这么认为的,流水对于一个产品的重要性远大于投资对产品的重要性,当然,前提是你有基础付出,如果没有基础付出,出了产品就商业化很可能这个产品在没有得到用户天然信任的情况,永无看到太阳那天。
至此,我也是没讲什么两个人的力量,其实这些事情就是两个人完成的,现今,我还在学习photoshop。慢慢的,我想明白了,这也是我个人对团队的理解,一个初创团队,到底怎样的分工才算是合理的。有人曾经直言不讳的说,你俩得有分工,你俩得找其他的人来完成你俩完不成的事情,当时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但是现在我不苟同,不苟同的原因是,他的说法是因为有人有钱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观点,试想一个初创团队,基本上以5个人为标配(其实我觉得有点多),1个服务端技术人员,1个手机端技术人员,1个业务&渠道,一个产品经理,一个美工设计,我就按照这个配置来讲我的看法,服务端技术人员不能省去,手机端技术人员不能省去,一个业务&渠道也不能省去,但是我想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俨然是无效职位,初创团队,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是你要是产品经理,也要是个技术人员,你逛遍技术论坛,你也逛遍市面上的互联网产品案例,初创团队如果大家都是年轻人,经验不多的话,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是一个无效职位。再来说美工设计,由于我个人比较幸运,美工设计我同学帮忙我在做,且不收我钱,但如果美工设计没人的话,我想我基本会自己学了,现实是我现在也开始在自己学了,所以美工设计严格的讲也不是一个必须的职位,可以找,但也完全可以不找(游戏除外)。还有一个业务&渠道,大把的技术人员去创业,没业务,没渠道,哭天抢地还是不灵,我倒是觉得既然没有,那就把自己变成业务吧,你不是有个产品吗?你不是没有渠道吗?用你的产品去探索你的渠道不就完了么,而我视线范围的技术创业者大多是抱怨没有渠道,而不是探索渠道,说穿了,这和创业心态有违背的,我已经辞职出来创业了,那么必然意味着我愿意从头开始,学习新的东西,人们愿意参加创业论坛,愿意去咖啡头脑风暴,那么为什么不愿意去探索渠道呢,比如你没买过化妆品,那你就去用你的产品去探索化妆品渠道啊,比参加市面上大把活动来的实惠。总结下来,在我个人看来,一个初创公司的合伙人们都应该是多面手,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主要技能充当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有辅助技能为团队做贡献。分工这事儿,千万别看新闻看多了就以为每个初创公司都得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角色。老干妈辣酱,那是老干妈自己做的,然后自己上街卖的,自己回家改良口味,哪来一堆人又是销售,又是制作,又是改良口味的,全特么一个人完成的。高大上的创业属于二代们和吹的一手好的NB的人,至少不属于我,如果不属于我的话,那么一定不属于大多数。
今年就一个目标,好好的商业化,目前目测还是两个人,好似并没有第三个人要出现的感觉,坦诚的讲,产品发展到这个情况,可能也已经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第三者了,不是很确定,再来的合伙人的话,我又能分给你什么呢,你又能给我带来什么呢?有时觉得自己挺没个人魅力的,但又好像好多人都面临这个问题。
两个人的力量,不知能撑到何时,我只能祝我自己好运咯。不求一帆风顺,但求披荆斩棘啦!
201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