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班上的孩子们习惯于“出口成脏”,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脱口而出骂人或伤人的话,有时候,即便老师在场,也能听到这些污言秽语。在老师的“注视”之下,他们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说了错话,立马捂住嘴巴,逃之夭夭。
那些骂人伤人的话怎么说起来就那么顺口呢?我想不明白。恰好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张崭新的白纸,对着白纸边骂边把白纸揉成一团。然后再对着白纸道歉,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并把白纸重新展开。白纸还是原来的那张白纸吗?显然不是,它身上的褶皱是去除不掉的,它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平展模样。可见,伤人的话说出之后,即便道了歉,听到了“没关系”三个字,也不是真正的没关系,伤了人终归是伤了人,抹不掉的。
在课堂上,我也抽出一张白纸,做了同样的试验,并告诉学生们这叫“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有时候比行为暴力更伤人,因为那些看不见的语言,会向一根根尖刺一样,刺向你心里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伤人于无形,却跟你的肉连在一起,很难愈合,甚至会伴随你的一生。
记得以前给小宝讲过一本绘本,叫《如果说出的话能看得见》,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把伤人的话语,看作又尖又长的钉子,会怎样呢?每说一句话,就像从嘴里飞出一颗尖锐的钉子。刺伤对方的瞬间,如果能看得见。或许你就能亲眼看到,那些不经意说出的话,像尖钉一般刺伤对方的画面。如果你能看到刺入的地方和渗血的伤口,你会改变说话的方式吗?
我问学生:“你们听到过我说那些贬低讽刺你们的话吗?因为我知道一句恶语的杀伤力有多大。”这时候我们班的小崔同学突然嬉皮笑脸地说道:“我爸在家天天说我和我姐连条狗都不如。”“你听了你爸的这句话心里好受吗?”我反问。小崔沉默了,我接着说:“你爸再这样说你,你就告诉他,你的语言暴力已经伤害到我幼小的心灵了,请停止你的语言暴力。”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小崔在班上脏话连篇,特别喜欢骂人,或打人。这完全源于他的原生家庭,耳濡目染,他自然也养成了一身恶习。班上的同学经常来办公室告他的状,今天把这个女生骂哭,明天把那个女生打哭,他似乎对这种伤人的行为习以为常,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甚至还引以为豪。我曾试图引导他,让他换位思考,可效果并不明显,他依然我行我素。
像小崔这种受家长影响而爱说脏话的孩子,我们作为老师是很难引导和教育的,比较被动。如果家长能改变自己的说话做事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会起到关键性,甚至决定性作用,但想要让家长改变,很难,可能性微乎其微。
还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说脏话,是因为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看别人说,他也说,说了觉得很酷很好玩,便慢慢养成了说脏话的恶习;或是有的同学被别人骂了,不骂回去气不过,这样你骂一句,我回一句,久而久之,也就脏话连篇了。
其实很多学生是具有“两面性”的,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很乖巧,在私下里却是另一副面孔,判若两人。记得以前毕业的一个女同学,在班里从来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老师眼中就是个文文气气的乖乖女。后来才发现,她网恋、抽烟、喝酒、说脏话骂人,样样在行,这可是让我们办公室的老师们大跌眼镜。为什么会这样?知道了她的“朋友圈”之后就不会惊讶了,都是学生口中的“社会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她这样也便理所当然了。
因此,我们要尽量在班级里创设“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良好环境,把“不说脏话”变成班级的主流舆论。我告诉孩子们:有时击垮一个人,只需要一句话的力量,我们都要自觉抵制“语言暴力”。
我鼓励孩子们:当你说出的话,是真诚的鼓励和赞美时,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好好说话,运用语言的力量,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