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年岁渐长的我们越早思考越好的一个问题,毕竟父母不能永远陪伴我们。
"我们毕业啦"!十年前,我和同学们边高喊边推倒成摞的书本,仿佛推倒三年来压在心里的大石,没完没了的考试,没完没了的自习,家长和老师没完没了的叮咛,终于都结束了。空气中都弥漫着自由的味道。
压抑了太久,填报志愿时,就想离家越远越好,不顾爸妈的不舍,执意报了省外的高校。暑假过后,新鲜的大学生活开始了,在那个不一样的城市,我尽情地享受着自由。
那时的我,极力想挣脱父母的管制,跟父母的沟通从进校时的三天一通电话,到一周一通电话,再到后来的两周,甚至更久一通电话。
每次说不上几句话,就草草挂了电话,甚至于对于妈妈吃得好不好,好好照顾自己之类关切的话有点不耐烦。
可我不知,那时的妈妈,在持续尿血一年之久后,被诊断为宫颈癌,坚强如她,从未对我透露半个字。
为了省钱,在小医院做的手术,手术做得不太彻底,接着化疗了大半年,出院时,"顶多再活十年"主治医生说。
在这十年间,妈妈坚持锻炼身体,恢复得还可以,就是离不开药了,多少次为了省钱,不买药,导致旧病复发,每每都是事后才告诉我。
麻木如我,从小到大,习惯了妈妈的坚强,总觉得她是打不倒的,我关切朋友的苦恼,关切爱人的困扰,却不曾真正关心她的脆弱。除了我,她伤心难过该向谁倾诉。
年少时的我们只习惯一味向父母索取,生儿育女后,忙于工作,忙于家庭,时常忽视了在背后默默看着我们的父母,大抵是从出生时我们就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和陪伴,仿佛一回头他们就在那里。我们急于学着讨好这个世界。学习职场技巧,迫切地想和同事上司搞好关系,学习亲子技巧,学习改善亲密关系,却几乎不曾好好想一想,如何更好地跟父母相处。
直到有一次,听了一位妈妈的故事,我被深深震撼了,父母也需要有个人可以依赖啊。
这位妈妈,婚后公婆就先后患病,公公重度老年痴呆,婆婆中度老年痴呆,整整十年,她的工作就是与公婆斗智斗勇,照顾他们。
了解老年痴呆这个病的人都知道,照顾这样的病人是特别辛苦的,而她数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
终于,90多岁高龄的公公在她的照料下安详离世。他是位刚毅的军人,不让旁人近身,在最后的日子,作为儿媳的她每每去医院看他,他次次都说一样的话,“妈妈我想回家,我不想在这个地方呆了”。
90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喊儿媳妈妈,他虽然糊涂了,可谁对他好他是知道的,无论他多大,儿时依赖妈妈的感觉像烙印一样,从不曾忘记。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才算好好爱父母,就是不能只是让钞票和电话回家,不能只是给他们报个旅行社,让别人带他们玩,而是让爱回家,及时地表达爱,表达对他们的需要,表达他们对我们很重要,参与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享受生活。
如果可以回到十年前,我想对那个离家千里之外的姑娘说,嗨,丫头,多和爸爸妈妈说说话,告诉他们你过得怎么样,告诉他们你的生活里发生的一切,别敷衍他们,别因为他们不在你身旁就想当然觉得他们不理解你的生活。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趁着父母健在,用心陪伴他们,现在明白真的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