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马丁
一句话感悟:数字化教学是破解教育不平衡的利器之一,也是保证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利器之一。
今天在广州参加了由人教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
1天的会议下来,觉得脑袋里面的信息很多,需要整理归纳一下。
今天上午主要是各位参加大会的领导致辞,然后有两个论坛:
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的院长胡钦太教授——《教育信息化2.0与教师信息素养》演讲。
一看题目,我就有好多问题在头脑里打转转:
1.0是啥?
2.0和它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教师的信息素养?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
太幸运!胡教授的演讲精彩至极,事例多多!
胡教授认为所谓的2.0其实就是要求老师们作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创建者去参与我们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如果说1.0重视的是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那2.0就是需要大家能够根据这些应用在自己的学科课中去有所融合,有所创新
。谈到老师们的信息素养的提升,要求从4个方面去增强:
1.老师要主动去适应智能信息技术的变革。(思想意识)
2.是要开展信息化教学,促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行动落实)
3.要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也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自我学习)
4.在教育实践中去增强人文信息的素养。(不忘初心)
在整个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他所提出的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是特别值得称赞的地方:
他把这些能力都具体化为老师们可以参考借鉴的各种事实,
比如:
网络研修和社群协作的能力,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混合式教学的能力,
数据分析和评价能力,
人机协同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听胡教授的讲座,我也认识到自己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上都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我应该常常反思自己对信息是否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对信息价值是否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呢?
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对信息的检索,评价,整合以及创新能力,真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
上午的第2个论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郭戈老师的《我国统编教材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郭老师全程脱稿,没有PPT,就这么娓娓道来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来龙去脉。虽然现在我们市上关于统编教材的培训接踵而来,但是能够亲耳从郭老师口中听到统编教材的编辑过程,从调人,汇编,留人的各种有趣有料的故事,从中认识到统编教材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真是感觉超值。
如果你也想参与到统编教材的编辑工作中来的话,首先你必须政治立场很坚定,教育教学经验也很丰富,还有就是文学功底也要超级强,有很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总之:参与教材编写的人都是大咖,哈哈哈哈,我等小辈就仰望仰望吧!
下午主要是现场上课和说课,因为同时在几个场地进行,分身乏术,所以我只选择了听数学的一个现场课,以及在综合课专场去听不同学科教师说课。
在广东省特级教师高艳玲老师的数学课堂上,我看到了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优势,感叹数字化工具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助力,学生们节约出来的画图和对比时间,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探究,试错。但是最后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升华时提出了以下的5个问题:
1.为什么研究?
2.怎样研究?
3.你有什么结论?
4.你是如何判断你的结论是正确的?
5.这个研究有何意义?
我个人认为高老师提出的这5个问题,最后有点“强行升华”的感觉,就学生在八年级的学习水平来说,应该没有如此明确的意识,去理解研究的这些步骤和有深入的思考。这个环节的设计其实是相当好的,但是为什么要在最后才提出呢?
我觉得既然想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为什么不在最开始上课时就提出?
整节课的主题是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利用边边边进行判断),个人感觉课程的引入并不能够足够吸引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而是为了完成这部分的学习而学习。感觉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学习了后到底有什么用?我个人觉得:若采用角色扮演类的这样的任务,如让学生成为一个戏剧戏曲道具设计师,本来要制作一个具有三角形特征的建筑缩小版,但片方要求要实物1:1的比例制作(比如流浪地球就是实景),然后让孩子们去想办法完成,是不是更有动力呢?呵呵,不好意思,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研究的方向也是如何利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这一块上就想的有点天马行空了。
随后几堂的说课都比较中规中矩,利用了数字化教学作为一些学习方式,如,播放微课,融合3D打印技术的创意书架,也包括一节关于燃烧的化学课的说课。和上次我们在绵阳看的那节课非常像,都是煮鹌鹑蛋开始引课的,创新改进了吸热反应(铵盐与碱)的装置,使用学生自己归纳的思维导图由学生讲解三大化石燃料,用微课介绍可燃冰,最后有习大大的讲话。
主要用的视频资源,数字化资源都是人教版提供的。
不过,个人认为那个思维导图环节是为了有这个环节体现学习的多方式而设置的,效果嘛,因人而异。这节课的研究性学习没有太多体现,没有我想象中的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效果。不过,这堂课本身其实自主探究的地方也挺少的,我想我可能要下来再仔细想一下,这堂课还可以怎么样更好的设计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教学。会后,我还找说课的王老师加了微信号。王老师也特别亲切,还和我聊了她去九寨沟的趣事,看来性格也是很和蔼爽直的人,我想着多了解一些她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思考,多个可以学习的对象,真的好棒!
在综合课内的专场,我觉得专家点评这一块,肇庆市教育局电教站站长黄国洪老师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观课有自己常常考虑的6点观察:
1.学习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否有达成?
2.学科思维方式,学科感情是否有所体现?
3.学生自主活动探究,是否存在?
4.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否存在?
5.学生的相互交往,师生相互交往之间是否存在?
6.媒体资源运用的情况是否合理?
特别在第二点中,我们经常都要谈教学上要如何体现学科的思维方式?体现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学科的情感?很多时候,老师们会自己设一个陷阱让学生跳进去,然后我们再把孩子们从陷阱中捞出来,还觉得自己设计得很棒!(我以前在上课的时候,也这么津津乐道的自嗨过,哈哈哈)今天黄老师在他的评课中说到,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来。我非常地赞同:因为只有让学生多说话,你通过他说的话,通过他提的问题,你才知道到底他是哪些地方没有掌握。我们想当然的难点,有些时候其实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是难点了,我们担心学生看不懂,对他的认知能力的各方面的假设,可能正在改变着……
晚上是教育信息化研究及论文撰写的一个交流,我觉得特别的实用。
在论文写作培训中,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副社长余宏亮老师用风趣幽默的事例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写作,论文的技巧和要点。干货很多,但是今天就暂时不整理了,另开文章来写。
面对人教社期刊的编辑,我们总是很想问,为什么我的稿子不能过呢?我的稿子应该怎么改才能够投中呢?今天能够面对面的看着这些编辑们给我讲他们的选稿流程,选稿思路,真是比很多市面上可买的论文写作培训实用太多,接地气太多!!!点赞!
最后说点儿题外话:
今天上午的时候,坐我后排有四五个说的是普通话的老师,其中有一个比较老的感觉,应该是他们的校长,就安排他们这两天要用美篇,来记录培训,感觉这位校长虽然年纪很大,但是却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这一块特别的熟练,所以真的学习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只要你愿意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想想美篇的APP,很早以前就被我下载在手机里,可到现在,我一篇都没有写过,真的很惭愧!所以很久没有写的简书,今天也拿出来写一写。今天也碰到了以前在深圳创客教师论坛认识的韩老师,让我在这次培训中没有感觉到那么孤单一个人。她还推荐给了我好多资讯和书籍——科技运动会,梧州二中,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兴华科学教育网……我已经整整买了4本书,打算回家慢慢看,我真的要看书,我会好好看书的。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