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墨竹图》

“梅兰竹菊”被称作“四君子”。

其中“梅兰竹”在南宋中晚期逐步成型。

到明代则加入了“菊”这个题材。

最早被赋予这种精神象征的是竹子。

而北宋的画家文同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文同曾自述:

夫之所以者,道也,放乎竹矣。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梓州永泰(四川盐亭)人。

自幼家贫,喜好读书,常在农耕之余埋头苦读。

1406年,文同参加考试,“乡书第一”。

三年后进京赶考,又中进士。这个期间,他结识了京城的许多文人名士。

之后,文同辗转各地为官。

大约在1060年左右,已回京做官的文同与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相识。

苏氏父子也是四川人,攀谈下来,原来大家还是亲戚,就是苏轼自称的“从表弟”。

当时的文同就画名远播,每天上门索画的人络绎不绝。

苏洵曾写诗笑谈:

风云落纸不自惜,坐客争夺相谩欺”。

意思是文同作画后毫不自惜,大方送人,在他家等着要画的人甚至因为争抢而相互谩骂,拳脚相向。

而苏洵自己呢:

老病人谁称我为?”

要不是我年老,身体又有病,文同怎么会答应给我画呢!

连苏洵这样的大文学家都在文同家排队索画,可见他的画作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文同喜欢画竹子也是有渊源的。

四川盛产竹子,而且从唐末开始就出现了不少喜爱画竹的画家,比如李夫人、孙位、黄筌、赵昌等等。

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身为四川人的文同也特别喜欢竹子,他种竹子,吃竹笋,写咏竹诗,画竹子。

正因为这份对竹子的深厚感情,他笔下的竹图也格外生动。

“胸有成竹”说的就是文同。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是较为可信的文同真迹。

墨竹图

《墨竹图》为绢本墨笔画,纵131.6cm,横105.4cm。

画中,一枝倒垂的竹子呈“S”型生长,枝叶疏密有致,有曲线之美,也有潇洒之姿。

其主干、细枝、竹叶,都是以书法用笔,一笔画出。

画中竹叶用笔酣畅,墨色有深有浅,代表叶子的向背。

米芾就说过:

以墨深为面,浅为背,自与可始也。


1079年,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赴任途中病逝。

文同虽然从未到过湖州,他的墨竹技法却对湖州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来便有了“湖州竹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可能没听说过“文同”这个人,但你一定熟知一个成语:“胸有成竹”。 这位“胸有成竹”的画家,就是北宋的花鸟画名家文...
    离离风翼阅读 1,537评论 10 83
  • 《墨竹图》是北宋画家文同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以倒垂竹枝为主体,竹叶和竹枝从左上方垂...
    研石S阅读 3,798评论 0 3
  • 湖州竹派 在中国“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
    郑辉贤国学艺术阅读 1,944评论 0 11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拨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葉葉而累之,岂复有竹...
    祥致阅读 311评论 0 1
  • 读后感 林语堂这本《苏东坡传》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已经多年不读,但听樊登读书的讲解已有2-3遍,也大致了解苏东坡老先生...
    元宝雅宅规划师阅读 47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