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始写东西时,觉得自己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很多真实的职场故事可以分享。
但在写头条故事,碰巧就有几篇阅读量高,但更多的阅读量都不高。
这就是《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的作者说的:
我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也或多或少知道应该怎么讲故事,但轮到自己写故事的时候,拿起笔又不知道怎么办了。
出现这个问题,应该是我还未掌握写故事的方法。
在书中,作者说,写故事要情感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
这个有点拗口,但的确有道理。
作者提醒我们:
1)要把精力放在想要表达的想法上,围绕它去寻找、组织事实,以构建有感染力的故事。
2)跟事实相比,故事是复杂、多面的,能给人丰富的联想。
3)即使是一句话的短故事,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组合起来,就有了超越事实本身、甚至超越讲述者主观意图的生命力,能在读者的思想中发展并成长。
4)读者会依据之前的经验判断,做出自己的解读,有时这种解读甚至会跟事实有出入。
5)写故事的人,要懂得心理学,能击中人性的痛点与弱点,争取在故事中讲出“情感真实”,而非“事实真实”。
6)只要能击中读者的痛点和弱点,作者就能用某种情绪引导,让读者接受他们的叙事逻辑。有了这样的基础,事实是否真实,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7)写故事时,比起事实真实,更重要的是情感真实。
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何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够深入人心,传颂至今。
8)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不管情节多曲折、荒诞,读起来却一气呵成,没有堵塞感。
要做到情感真实,就要注意:
1)要确保创作的故事内容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在作品人物身上倾注自己真实的情感,用严肃、诚恳的态度驾驭故事情节的发展,
否则就像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去跑步,自己不舒服,别人看着也很奇怪。
2)要注意区分“满怀情感的文字”与“刺激情感的文字”,二者不是一回事。
就像你听别人讲故事,他声泪俱下,你却不一定感动得起来;
可是当他平静地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你反而容易被勾出眼泪来。
所以你在写作时尽量不要把痛苦、快乐的情感直白地写出来,
而是要用“第三方视角”冷静地思考,你的文字究竟能不能引发读者同样的情绪。
如果把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读者却没感觉,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