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作者会介绍7个非常简单的行为习惯,照着做就可以轻松成为所谓的高效能人士。看了一遍之后才知道,书中的每一个习惯都不是简单的教我们怎么做,而是教我们怎么想。所谓“由内而外”的全面造就自己,其实就是先改变自己的想法,然后新的想法会指导我们采取行动,进而产生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有困惑或苦恼,或许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面对一件事情,我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其实是我们内在看法的外显。如果我们认定一个人是坏人,无论他在做什么,我们都会表现出敌意;相反,面对自己的好朋友,我们往往会表现出善意的举动,即便是他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就是思维定式的力量。“思维定式”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和诠释。它未必与现实相符。思维定式就像是一张地图,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这张地图行走,如果地图反应了现实情况,那么我们可以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这张地图没有反映现实情况,很明显我们就无法达到目的地。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有这样一张地图在指挥着我们的行动,有时候意识到了,也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古往今来都没有变过。作者研究了近200年的成功学著作,得出了这个结论。人们曾经强调个人魅力、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是次要的优势,或许在暂时性/一次性的交往中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光靠个人魅力和技巧是不够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因此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齿”,如果我们认可一个人的品德,即便是他不擅长交际,我们也会信任他,愿意与他合作。
思维定式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在同一场景中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例如,当同学们在解决经常遇到的同一类型习题时,练得多了,熟悉了题型和公式,下次碰到马上就会做了;消极作用:容易僵化思维。例如,当条件改变时,或新旧交替时又会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我的一位年迈的亲戚得了一种小病,偶尔会肚子疼,医生告诉她这种病很容易治,只需要做个小手术就可以彻底治愈肚子疼,手术需要在小腹上开个小口。我这位亲戚身边的几个亲戚朋友因为较严重的病需要在腹部开刀做手术,在做过手术之后,元气大伤,有几个人在手术之后也没能坚持多久就去世了,这给我这位亲戚留下一个印象:在肚子上开刀会伤到元气,导致死亡,所以她坚决不同意手术治疗。这在我们看来非常的荒唐,她宁可忍受肚子疼也不愿做一个简单的手术,可在她看来,做手术就意味着死亡,在肚子疼很死亡之间选择,她当然会选择忍受肚子疼。
要打破思维定式,或者说思维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运用独立意识去审视自己的思维,发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并修复它,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另外一种是外界的事物迫使自己有了顿悟,从而让自己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个问题。品德成功论有一个基本信念,人类的效能都需要原则作为指引。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比如:诚信、正直、潜能、成长、耐心、教育、鼓励等等。如果我们要改变自己,就需要更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对我们个人而言,习惯是我们长期形成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它是相对稳定、不容易改变的,我们每天高达 90% 的行为都是出自习惯的支配。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 亚里士多德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俗语。
好习惯能够助力我们生活的更好,坏习惯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而习惯的改变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习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我们非常熟悉它。人们总是喜欢熟悉的东西,而往往会排斥改变,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感,而改变却意味着不确定性。所以改变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需要付出巨大的毅力和努力。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终身受用,所以暂时牺牲眼前的舒适与利益,是绝对值得的。
习惯是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养成习惯。举例来说:对于一个长期熬夜的人来说,想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首先要用到“知识”~要知道为什么要早睡早起,它的好处是什么,几点睡才算是早睡、几点起床才算是早起?其次是“意愿”~就算是知道了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保持充沛的精力等各种好处,他可能也没有欲望去做这件事。很多时候,改变就在这个环节停滞~知道了自要改变,但是没有强烈的意愿。第三步才用到“技巧”,如何做才能够做到早睡早起,对于一个经常熬夜泡吧、看电影、刷视频的人来说,想要晚上10点钟就上床睡觉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改变,也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帮助自己早睡,例如早点吃晚餐、晚上不安排活动、卧室里是不放电子设备、卧室灯光调成暖色等等,要刻意去创造能够让自己早睡的条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浅尝辄止只会让自己又回到原状态。
史蒂芬柯维总结出了一个“成熟模式图”,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依次要经历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人是群居性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在现代社会更是这样,要想生活的舒适、有较大的成就,就必须和他人相互合作,形成互赖关系。生理不成熟、心智不成熟的人,只能依赖别人生活。婴儿属于生理不成熟,而“啃老族”属于心智不成熟。人成长的第一步是要“独立”,让自己能够自食其力、有自己的思想、有信心、有勇气。然而只知道单干的人最多成为一个“生产标兵”,不会完全适应高度互赖的现实世界。但是只有独立的人才能选择互赖、才具备了有效互赖的基础。习惯1,2,3能够帮助我们从依赖进步到独立,习惯4,5,6能够帮助我们跟别人形成良好互赖关系,强调团结、合作与沟通。
效能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产出”,二是“产能”,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人类拥有三类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及人力资产。只有保持产出和产能之间的平衡,才能有效利用三类资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是在说要保持良好的“产能”(身体健康),才能有持续的产出,如果经常超负荷工作,可能短期内的产出增加,但是一旦身体垮掉,产出立刻就会降到零。产出与产能的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是效能定义和模式,是书中七个习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