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日月

我们在日常中,提及问题,都很做难,特别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更是让人头疼,望而生畏。

我们常说的问题,或是这个人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或是哪一项工作做的不科学、有瑕疵。这也是我们常常理解的所谓的问题。

最近这一段是开学季,各个学校都亮出来自己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的工作计划。在学习各个学校工作计划的同时,不难发现,好多学校提出来问题导向下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思路。所谓的问题导向,基本是把解决问题做为工作目标和愿景,然后分解工作目标化为一线员工可操作的日常工作任务。

如果按正常的理解来看,目标问题导向就是解决问题,说明这些学习以前工作有问题,并且还不是小问题。但是实际是并不是这种情况,有时候提出一个愿景也能成为一个问题。

记得上次华东师范大学王建军教授的报告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王教授认为:问题不只是工作的不足,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问题可以分为负向问题、正向问题和中性问题。负向问题就是指上文所提到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的问题学生,学习不好的学习问题,习惯不好的习惯问题等等。正向问题则是指有积极倾向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今年要拿个全县成绩前三。或者是要让老师们有多少位挤进市级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对象队伍中等等。最难提出的问题就是中性问题。一个人是不是优秀,就看能不能提出来中性问题。能提出中性问题的都是优秀中的优秀,卓越中的卓越。

这样看来,我们原来的问题意识都太狭隘了,太片面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也有意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问题,提高质量的问题,提有张力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了思考,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课堂、创新课堂。

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不是小问题,都能从小问题中做大文章,都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和触发器。关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再次生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冲动和行为,直到把问题圆满解决为止。在这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式的递进过程中,儿童不断地成长、成熟、成功。从而获得自我的素养微颗粒,众多的微颗粒经过自我的加工、重组,将会化为自我的意识、素养、能力、智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