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作业写得不好,挨严师骂了。今天诚惶诚恐,开始补写。
其实,要一天比一天写得好,我自己心里清楚,是最难的。有时候不想写,就随便糊弄一篇交差,心安理得,就像昨天一样,但其实自己知道,这样的日更,是假象,是虚假的勤奋。
现在有了智勇双全的严师之后,这点聊以自慰的虚假一眼就被看穿了。借着别人的眼睛看清自己的小伎俩,不禁很有些汗颜。——如果只是在应付作业,说白了是做给别人看,同时也让自己心安罢了。但真正的成长在哪里呢?这才是应该思考的。
日本有一个概念,叫日精进。字面意思,就是除了每天坚持,还需要每天真正的“精进”,也就是说每天都在成长,都在收获,哪怕是一点点,但如果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或者只是在原地踏步,也都不叫“日精进”。
在我看来,日精进,就是在内心里给自己定个标杆,今天是170,明天可能就是171,不求一下子到190,200,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170。
这个精进很难量化,但是它恰好是自己跟自己交流的一个过程,你自己内心的感知,是骗不了自己的。有没有精进?自己明白着呢,只不过有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所以最关键的,是心里要上着这个“日精进”的弦,每天滴滴答答地走,到了时间“叮”的一声,跳一跳,心里就喜悦一下,这就成了。
就好比现在,我真正专注地在写这个日更,有情绪的酝酿,有自己的思考,有投入,整个状态是平和的,不骄不躁的。而不是等到晚上十点多,再开始手忙脚乱地写流水账。这于我而言,不只是写作的进步,而是思维的进步。
我更加地确信,我需要摈弃很多外在的浮华和喧嚣,去真正回到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沉潜下去。那时候我就不需要再“假装读书”,“假装写稿”了。读是在读,写是在写,但是都入不了心,飘飘忽忽,不知道自己写啥,可谓是“过家门而不入”,殆矣。
与此同时,现在的阅读到了一个必须要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了。之前可以清风无事闲翻书,现在却要登堂入室、有的放矢了。
不光是写作需要日精进,阅读同样需要日精进。不是说每天读20页交差了事,而是真正地读到拍案叫绝,读到手不释卷,读到如沐春风。
小的时候穷,找到一本好书不易,然后读起来不知昼夜,满口生津。而现在床上摆着半床书,却反而有了选择障碍症。
真的不是我不爱看书了吗?非也。爱好这个东西,是很难说没就没的。只不过现在太多的五音五色,扰乱了我们的心神,所以我们很难真正专注下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之前读荀子的《劝学》,不为所动,但今天再读,如芒刺在背,诚惶诚恐。
写作也好,阅读也罢,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聚精会神,一气呵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它不是强行得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当有一天我写日更的时候,发现自己洋洋洒洒,内心澎湃不可遏制,发现自己随心所欲,浑然天成,那才是真正的日更。之前的日更,说来惭愧,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只埋了一半,上不去下不来,自己写着难受,估计别人看着也好收不到哪儿去。
我最喜欢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它是我一直希望达到的一种意境,不用硬凹,不用死撑,全不着力,却顺水推舟,轻巧自如。
还喜欢一句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时候我们太在乎外在的得失,太计较别人的看法,却忽略了自己跟自己,在江河湖海对话的意趣。
一人一舟,下过雨,河水涨起来,舟自己漂浮着,人也散淡地漂浮着。
然后,在水声呜哨、暮色四起中,携一支桨,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