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到《认知觉醒》觉得挺好,便买来作者的第二部作品《认知驱动》,可是一直没拆封,前几天打开来看。看后知道冥冥之中我为什么现在才打开看,可能因为现在才能看懂或是记住吧。
在书中的上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中链接到不少在NLP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比如说利他是最好的而人生。NLP理解六层次中也讲到使命、愿景,而使命是利他的,情绪钻井在一层一层的剥洋葱后,发现钻井中心是被爱,而被爱之后更重要的是去爱,这样爱才能流动起来,这也是利他。如果没有学过,可能并不理解,会觉得是鸡汤吧。
书中也用到NLP的理解六层次模型,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
使命-找意义的问题(创造者)-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
自我意识-找身份的问题(觉醒者)-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信念、价值观-找选择的问题(战略家)-什么东西最重要
能力-找方法的问题(战术家)-方法总比问题多
行为-找努力的问题(行动派)-我还不够努力
环境-找环境的问题(抱怨者)-都是你们的错
有了这把标尺,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能够觉知到自己当前的状态,没有层次的指引,可能会意识不到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因此被困在当前的层次,就像当你只知道努力这一招数时,就不太可能主动去琢磨方法,更不太可能去主动思考选择身份和意义了,甚至很可能把当前层次的焦点,把努力方法当成目的去实现,以至于不自觉的走偏。
但是反过来我们一旦清楚了全局框架,就可以成为自由人,在遇到问题我们就能主动放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见身份、明意义。特别是当我们能够从上至下的总揽全局,能够从高维度看问题时,低维度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做成一件事,对内心里建设是身份-过程-结果。
对外态度选择是态度-行为-结果。
心理建设和态度选择本质上都是帮助我们挣脱环境束缚的认知能力。
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审视自己和感知世界,如果不是学习了NLP的相关知识,再看这本书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感触,那么从学习了理解六层次,再看个人成长的理解六层次的呈现,我们现在在哪一层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努力呢?
交叉阅读会让神经网络发展出更多的交叉点,共读的书专业性强,往往是咨询师的身份上讲述知识,再找一本跳出专业的书,发现有很多的相关性,原来事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