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让思想的鸟儿再飞一会儿吧!最难忘三十余年前的那个冬天,古典文学教授姜修章老先生几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为我们讲授《楚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研究的宝贵财富。而在《楚辞》中,鸟类作为常见的文学意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哲理思考和历史文化价值。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正值青春,内心激荡着一股无法抑制的狂热情绪,商潮汹涌,能够像先生那样独守书斋,深入研究者寥寥无几。他甚至提出屈原的作品中,有独立而完整的象征主义体系。香草美人和珍禽异兽,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美政,选贤授能的政治主张里,鸟类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凤凰被誉为“百鸟之王”,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鸾鸟则象征着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常常被用来描绘恋人间的深情厚意。这些迥然不同的飞禽鸟类的象征意义,丰富了楚辞的文学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楚辞中的飞鸟意象,通常情况下与凤鸟有关。凤鸟是东方民族的图腾,被视为高贵美丽、光彩夺目的象征。在古楚国,凤鸟崇拜非常普遍,楚文字喜用鸟虫书,文物中凤的雕像和图像也非常多,凤鸟意象体现了楚人的超凡胆识和气魄。《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答伍举问时,把自己比作一只“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神鸟——凤,以凤来体现超凡的胆识和气魄。在《论语》中,楚狂人接舆对孔子作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以凤来体现贤人道德修养之高尚。
回到作品之中,仔细研读注释与相关资料,不难发现这些鸟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充满了褒贬分明的情感色彩与爱憎鲜明的个性态度。楚辞中的鸟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它们或翱翔于天际,或栖息于林间,或游弋于水面。对这些鸟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态环境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些鸟类的存在,为楚辞的文学世界增添了生动与活力。
仅从屈原的《离骚》中就能摘引出与飞鸟有关的许多句子:“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鸣其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恐鵜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最后一句中的“鵜鴂”仅用于指代时令,无明显的象征意义。而其他各句中的鸟大体可分为两类:善鸟和恶禽。
王逸在《离骚序》中称“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云、云霓以为小人”,充分展示了不同意象的不同作用。鸷鸟是一种善击打的肉食猛禽,大凡猛兽猛禽多喜单独行动,故生发出一种刚毅不屈、特立独行的孤高精神。这里屈原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一方面是要借鸷鸟不群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绝不向恶势力妥协、绝不同异道的小人相安共处的鲜明态度,另一方面更是用鸷鸟的勇猛表明自己敢于战斗、一往无前的精神。“鸷鸟”意象的选取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毫不妥协、毫不畏惧的战士形象,他把自己公然置于邪恶的对立面,怒形于色,誓将战斗进行到底,绝不退让道义的一寸土地。
“鸾皇”“凤鸟”“凤皇”之为凤类,历来并无争议。凤作为古代传说中最高等的神鸟,其寓意之美好不言自明。这些凤鸟之类的出现,全都伴随着屈原三次飞行的瑰丽奇遇,第一次飞行时作为导引前驱——“驷玉虬以乘鷖兮”“鸾皇为余先戒兮”“吾令凤鸟飞腾兮”,第二次飞行时作为媒使——“凤皇既受诒兮”,第三次飞行时作为尾随伴行者——“凤皇翼其承旂兮”,凤之追随屈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它们既是德行高尚的忠臣贤士的象征,也是屈原自身美好品格的代表。
屈原将善恶美丑等人格特征直接赋予鸟类,鸷鸟之独立勇猛、凤之美丽高贵、鸩之阴险谗佞、鸠之巧言令色,使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具体形象作出政治和道德的评判。《离骚》中鸟意象的独特性,来源于楚文化的浪漫主义,是屈原将浪漫主义形式与个体感情内核相结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