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我通过同学西门的“闺友”认识的,但从未见过面。五瓣花原来是西藏旅游杂志的主编,辞职做自由职业者,从事“亲爱的生活”写作营和儿童文学课堂。也是因她的推荐,我与西藏旅游杂志建立紧密的联系,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西藏徒步和无人区的文章。我一直在关注她的朋友圈,她优美的文笔以及大量的阅读量和文学培训课,让我很钦佩。
这本书是她书写患了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最后几年的生活日常,如何陪伴老去的父母,如何照顾阿兹海默症病人,还有自己小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五瓣花在这些琐碎中把困难痛苦化为糖霜,在密不透风的生活间隙能够看到诗意的光,为自己加注力量,让生活得以继续前行。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有的人在这一地鸡毛中变得崩溃,变得消极,变得越来越抑郁;而有的人却从这一地鸡毛中捡拾一粒粒砂石,串磨成项链,装饰自己的生活聊以慰藉。生活给予我们的风雨,我们都要去面对,无可逃避,也无法逃避。
我带着这本书一起陪母亲旅行的,开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静静坐在泸沽湖湖边的阳台上,夜晚的泸沽湖一片黑暗。但是你能听到湖水澎湃着打在岸边的声音,还有湖水一浪接着一浪的拍打着,后浪推着前浪涌向岸边,水声很大。我想起母亲说过的,生命不就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轮传承吗?一如这湖水,一浪推着一浪往前喷涌。
总会想起父亲的最后那一年,在医院的陪护。在面对家里的病人的时候,总是会少那么点耐心。一面说很爱,一面却又受不了日复一日的繁琐与细碎。但是一直都是母亲在照顾着医院的父亲,而我们只是白天利用下班时间看一下,带点吃的。母亲却是灯油一样熬着,最后父亲走时,母亲说:走了也好,不受罪。再这样下去我也熬不住了。但我知道母亲还是心疼父亲的。她也不放心我们照顾,父亲病床上任何事情都不假于人。看到五瓣花说起母亲照顾父亲,我也想起了我母亲在父亲住院那段时间的煎熬。当时我们子女似乎并没有人提出替换母亲,让她回家睡个好觉。可能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觉得照顾一个病人能辛苦到哪里去?
往事不可追忆,时间不能重来,后悔药也没有。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母亲往后的生活过的尽心尽意,她想做的事情,让她做,尽管很多事情辛苦劳累,很多事情做起来也是有违当下的一些常理和规定,比如她见到一些树或者花,总要摘一些籽回去种。在公园里,在景区,在湖畔,我出言阻止了似乎也没有多大效果。好吧,老人家,你若做啥后果我担。好在都是些花种子和树根下长出来的小树苗。
这本书不仅仅是说照顾阿兹海默症的病人,也在写一个相依为命的家人,如何更好的陪伴。五瓣花说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这糖应该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话梅糖吧,甚至酸会多一点,恰好有甜为伴。无法避免的老去,生离死别是生命的真相,惟一不同的是你在这生命的缝隙里看到的是什么?有人看到痛苦、琐碎、烦忧和厌倦,而有人看到微光、隙风、青苔,总会有一点力量让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