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在这个节奏过快的时代,它像是一个无法修缮的弊端一样显现在几乎每个人的身上,而且波及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在那些关于焦虑的文章里,许多人提出了同一个观点: 焦虑是因为没有执行力。因为没有执行又对自己要求太高,所以才总是焦虑。
这个逻辑听上去没有丝毫问题。但实际上,我发现另一些已经果断开始行动了的人,他们的焦虑却并没有得到缓解。
于是我认为: 想要缓解甚至突破焦虑,最重要的其实是在于划分人群类别。
不同的人群遇到不同的情况就会导致不同的焦虑,其原因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那些明明很努力但依然时常感到焦虑的人。分析他们焦虑的原因并给出可能改善的办法。
1.焦虑不是因为你目标过大,而是因为你要求的速度过快
很多人会把焦虑归结为“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从而不断改小目标,试图缓解压力。
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焦虑并不是因为我们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而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追求效率的极致从而忽略所需的实际时长。
这就好比有些爆文中提到的“三个月成为签约作者”“两个月考研成功”一样。
成为签约作者和考研成功都并不是完全不可达到的目标,甚至只要加以正确的努力和时日,也许有些人会做的更好。
而这些文章之所以还能成为爆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控了一个技巧,叫做“利用时间设限”。
即: 任何事只要把时间缩短到极致,看上去就都很吸引人眼球,也就会引来大批的追捧和钦羡。
而与之相对应的,我们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加速自己心理的焦虑,并且产生“别人做到了我怎么不行”的质疑感。
但事实上,爆文里没有告诉我们的一个逻辑是: 以上那些时间是他们显性努力的时间,而其背后的隐性付出是漫长的。
简单来说就是: 一个人花了三个月成为了签约作者,但他可能花了三年才累计够了成为签约作者所需的知识输入量。
但太多人没有思考前期发生的必要的累计,只是在追求时间的短促。他们不想要量变却想要质变,这才是焦虑的原因。
太过讲求时间,就会把每日的任务量分摊的过多。尤其当目标较大时,自身便更难完成,焦虑也就成几何比例猛增。
演员周迅有一篇文章,叫做《想想十年后的自己》,里面描述了她的老师交给她的一个方法,我叫它“十年倒推法”。
即: 将你最想要做到的事(指长期目标)设定在一个可以达到的时间界限(没那么努力也能达到≤此界限≤很努力也达不到),并细化到每一年的任务量,然后再逐步达成。
这个方法不仅有助于实现目标,也有益于缓解此类焦虑。
因为一旦有了清晰的规划,你便会开始不自觉的放慢脚步,把握自己的节奏,因而超额完成是欣喜,等额完成是必然,焦虑也就会随之减少。
2.焦虑不是因为你想得多做得少,而是因为你想不深做不精。
知乎上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叫做“在写字楼上班能发展什么副业?”
点赞很高的一条评论是:“换一家不闲的,能让你成长快一点的公司上班。”
我深以为然。
作家刘同曾说:“谁的青春不迷茫”,而在当今时代,这句话已经渐渐演化成了“谁不迷茫”。
有太多人在提出自己的目标时连一个确切的念头都没有,他们说“我的目标是成为富豪”,并开始积极致富,但却徒劳无功。
这当然不是因为富豪这个目标太大,也不是因为只说不做,而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 你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无法避免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在某个领域无趣地精益求精。
这种思考包括: 我评价富豪的标准是什么?我最擅长什么?我要从哪一个领域达到什么样的层级才能致富?这个时限是几年?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而在实操过程中,碍于精力有限,你能且只能选择一个领域进行挖掘和扩展,以确保自身能够在该领域达到专业的水准,从而获利。
过于分散的精力和浮于表面的思考正是你求而不得且感到焦虑的真实原因。
就像马戏团训狮的“四角原理”一样,当你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力气奔走于于各个领域时,那么就意味着你更可能一无所获并精疲力尽。
你的焦虑从一开始就用错了地方,于是便只能越来越焦虑。
而深入的思考去寻求自身的优势则会把你拉出这个怪圈。选择一个你最擅长的最热爱的领域,然后如上文所言的推出你每个阶段要做的有哪些,接着去做,这会让你的焦虑缓解很多。
目标达成和缓解焦虑的必要条件在于生根,而非散叶。
3.焦虑其实是因为你太爱与人比较,却唯独忘记记录自己
不少简书作者在成为签约作者的路上放弃,是因为他们愈来愈越执着于比较。
发了篇文章,但没有获得期待的关注,于是很惆怅。在惆怅的同时又发现别的文章已经有了许多的赞和阅读量,所以又引发了焦虑。
焦虑越积越多,最后超出负荷,干脆就退出平台,放弃了写作。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按时地记录总结并能够给予自己相应的奖励,那么他们就会很容易获得自豪感且持续的写下去。
比如定期将自己的简书主页截屏就是一个有趣的选择,通过每段时间粉丝数目和喜欢人数的变化,你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也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对各篇文章的阅读量和喜欢量进行总结,不断比较高者与低者之间的差别,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风格与表达方式。
而对于那些已经取得不少认可的大神,也大可以研究研究他的文字输出方式和输入内容,但你心里应该明白的是:
他的努力比你多,起点也比你高,粉丝量从5000到6000一定要比从0到1000容易些,这是由于已经拥有读者基础的缘故。
既不处在同一段位,就没有比较结果的价值。
你的盲目比较一定会使心态失衡,从而导致后续的更文都充斥着急躁之风。而越是急躁就越无法真正思考,也就越焦虑,以此恶性循环。
所以相较于过度比较,我更欣赏那些默默提升自己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吸引读者,既不急不躁,得来的也都是意外之喜。
保罗萨特说:“人陷入了自由的厄运”。
其说明了被控制感正在消失,但人们对于自由抉择仍充满迷茫甚至焦虑。
而一些人明明努力了但仍然时常焦虑,其实更大的可能是在于你努力的方式和时间出了问题。
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点儿想法和帮助。你应该是轻松自由的,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