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的颠覆性认知

关于风险投资。

很显然,钱应该投资给自由探索者,你信任的那些积极进取的探索者才会帮助你获得期权收益。

研究带来的回报往往源于极端斯坦:它们遵循的是统计分布的幂律,由于可选择性的存在,这里有近乎无限的上升空间,但下跌空间有限。因此,研究的回报与试验次数,与非试验花费的开支存在线性关系。

赢者回报惊人,没有上限,而正确的方法需要某种形式的“广种薄收”。也就是说,正确的策略是采用“一除以n”或者“1/n”模式,将资金尽可能多地分散在许多尝试中:如果你面对n个选择,那么对所有选择进行等量投资,也就是在每个试验上进行少量金额的投资,但投资的项目有很多,比你愿意投资的项目还要多。这是为什么?因为在极端斯坦下,在某个创意上有少量投资总好过错过这个创意。正如一个风险投资家告诉我的:“回报收益是如此之大,你简直不能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创意。

陈宇,风吹江南,生活中不断见人,了解项目,每个项目投资不超过100万,广种薄收,寻求极端斯坦。

试错和经验主义

源自于理论的理论,尤其是学术理论,会随着时间而更新,对某一事件的解释常会变化,而源自于试错得到的经验则不会有这样的漏洞。这是作者在书中另一主要观点,也是他对认知(我们如何获取知识)的看法。

书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技术到底是如何为我们所用的呢?百度上给的定义是这样的“一项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公共或个体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用人话说,技术就是根据理论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某一方法或工具。这个逻辑很深入人心,比如我们从前学的因为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所以原子弹得以制造,莱特兄弟发现了鸟类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因而发明了飞机等。这种由上至下的逻辑是这么清晰与完美,所以我们不假思索的就相信了这一套理论。可是这是真的么?

作者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而是讲述了轮子的故事。早在3000年前,轮子即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得以发明。而30年前,生活中依然没有出现的今天我们常见的带有轮子的拉杆箱。这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早已经熟知关于轮子的各种理论,我们还是没有发明出拉杆箱。

这种现象有个专业名词,叫做“转化时滞”。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即很多理论出现的很早,可是得以应用却很晚,这一问题也酿造了科学史上的不少悲剧。然而作者并没有对此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因为在他看来,妄想用理论来催生技术的产生,这出发点便错了。

让我们再回到轮子的故事中来,其实说到底拉杆箱为什么没有被发明出来,还是因为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东西,这可追究到以前社会人口流动缓慢等方面。而后来拉杆箱的出现,也是人们在尝试了其他几种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后最终想到了轮子上面。

这也就是说,在拉杆箱诞生以前,没有人会想到把轮子和行李箱联系在一起,无论有关于轮子可以减少摩擦力的理论有多么完美——人们是在社会的需求下,在一次次试错中,发明出拉杆箱的。

其实不仅是拉杆箱,其实飞机的发明也是如此。莱特兄弟可不懂什么空气动力学,他们就是在很多次试错之后逐渐弄明白了怎么样可以飞。至于后来的我们之所以会想到空气动力学,是因为学者们是这样解释的,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所以作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技术不是在理论的温床中被发明的,而是在试错与实践中在一次次失败后而出现的。更加抽象一点的描是:认知不可能通过“实践-学术理论-学术理论-学术理论-学术理论”这样的无限循环而得以实现,它只能通过“实践-试错-技术-实践-试错-技术”这样的方法来实现。

作者在还此观点上做了一些延伸:理论是被阉割的一些经验,它只代表了提出理论的人的部分成功经验,而没有展示出它的试错过程,如冰心成功的花一样。而经验则不是。经验尤其是自己通过试错的经验,是一手资料。它不仅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还会和你说什么是不对的。

我想这正是许多人说的,知道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唯有通过试错,将理论具体化为自己的经验,才可在这游戏中游刃有余。

学校教育,学的就是这些理论。


成功的花

  ——给中国国家女排球队员的一封信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给当年中国女排写的一封信,诗歌所蕴涵的哲理——令人眩目的成功的背后有着不被人知的付出甚至血泪,所以结果(成功)固然可敬,然而过程(奋斗)才是最值得人们感动的。小诗的意境宁静而深沉,反映了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战斗洗礼过的纯净、乐观的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