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录取通知后……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几天一直在等录取通知。广东省的本科批录取时间是18号到24号,于是从18号开始等等等,终于在昨天下午收到了录取通知:


高考的成绩是612,就我个人来讲,这个成绩很出乎我的预料了,说实话是我高中三年以来考的最好的一次,真的是把最好的一次考试献给了高考。吉林大学是我志愿表上第三个学校,算是“冲”的学校了,也是一所我比较喜欢的大学,虽然最后没有录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但是能被吉大录取还是很开心的。

但是作为一个广东人去吉林大学,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的。

当初报考吉大的时候还是考虑了很久的。在我最开始说要报考吉林大学的时候,父亲还是有些反对的,他很希望想让我去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尤其是北京——其实这也是我最初的梦想,但是高考结束后,以这个成绩很难在北京有一个我喜欢的专业。再加上我对北京的执念并没有那么的强烈,我最大的愿望只是出省,而吉林大学的专业组对我很友好,因此将它放在了列表第三位,前面两所大学分别是四川和重庆,继吉大之后是兰州。最终被吉大录取,但是我也只是比提档线高了1分。

都说广东人不愿意出省,但我却是少数的例外,而且从上高中开始我对出省的愿望还是挺强烈的,至于原因,我自己也说不好,最常用的一个说辞大概是:我一辈子都呆在广东,想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只是这一走就是几千公里。我曾经对自己说做事情不要太执着,但是对于出省这一件事我大概也还是执着了一次。报考志愿的时候,几乎报的都是外省的学校,本省的学校就报了两三所,而且是作为保底的。我的录取结果可能算是朋友圈里稍微晚一点出来的,在录取结果出来之前看到了朋友圈很多同学的大学去向,广东的当然是居多的,也有人去了南京、天津、河北这些地方,但是去东三省的好像我真的是第一个。

说来也好理解,广东本就是一个经济大省,生长在广东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天时地利,在本省上学,不必再适应饮食环境,可以随时随地回家吃饭,逢年过节只是一张车票、一个下午的事,离家近,离亲戚朋友也近。但可能因为我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吧,我对广东的情感可能只能在我要离开他的那一刻才被激发出来,只是我终究还是个南方人,去了大东北不知道还能不能经常吃上肠粉了,不知道那边的口味我是不是适应,不知道我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对付澡堂,我很久之前也考虑过出省的许多利弊,拿现在的吉大来讲,距离、习惯、水土、社交,这些都是去远地方上大学需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尚未可知。但是更多时候我想的是,如果留在本省,这些问题就会尽数消失了吗?也不是这样的,上大学就是要离家,就是要面临很多你以前不会面对的问题,那既然如此,远近似乎只是困难程度不同罢了,困难的多少其实并不会有太大区别。

我的父母都是北方人,早年的时候跨越半个中国从北方到南方来发展,并且几乎是留在了南方;在更早的时候,我的祖父母也是从半南不北的江苏地带迁到了大东北,并且在那里住下;广东大体还是一个相对包容的地方,这里有许多来自外地的游子、客家,想来历史上的许多人也是像这样从一个地方迁到遥远的另一个地方,从新客家慢慢磨成一个老客家。我倾向唯心,有时候我觉得有的人出生便具有某种使命,牵引着你去往何方,于我而言,我并不排斥“四海为家”。

有时候,我不太愿意接受“不出省”这个设定,我觉得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改变,现在的很多人把大学看得很功利,本科、硕博,更多都是跟就业直接挂钩,但是我认为大学的存在对学生而言本身是为了求学,既然是求学,为什么要把自己禁锢在一方天地呢?并且出去外省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留在一个地方发展。世界这么大,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番风味。我很喜欢旅行,可惜初中之后就再没出过远门了,我觉得最好的旅行就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体验那里的生活。而大学四年,本身就是一个给你体验新生活的机会。趁着年轻气盛,抑或是年少轻狂,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不一定在那里扎根,但是可以领略到那边的水土、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融入一个新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多留下一个脚印,又何尝不是一种乐事。

也许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还是过于理想了,毕竟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毒打,但是何处没有理想主义?可能多年以后,我过得并不好,在某个漆黑的夜里,我想起无数次的初来乍到,也许我会因痛苦而流泪,但是我不愿后悔。

在等录取通知的那几天还是有点紧张的,尤其是看到朋友圈很多人都陆陆续续的出了录取通知了,但是我还迟迟没有出,虽然已经提前对比了提档线,大概知道自己会被哪里录取,但是没有收到通知总是有点担心滑档退档。那段时间跟我的很多朋友聊天,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很多安慰。这些加上我最终看到的结果,我觉得我总是幸运的。

最后附几张这段时间和朋友们的聊天对话。感谢那些陪伴过我的同学(所有)。高考也是一个离别的过程,不仅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还是离开一群人,走向另一片人海——每个人有各自的道路——我好希望每当归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还是笑嘻嘻的。

如果有截图中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那祝你开心,私聊删图/比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