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全城戒备
正月十四这一天的凌晨,大唐的帝都长安城静悄悄的,此时还不到卯时,宵禁尚未结束,长安百姓都在酣睡中。街道上伸手不见五指,只在风中听到几声狗吠,和巡逻队哒哒的马蹄。太阳还没升起来,主管京城刑案的大理寺衙门,大门紧闭,庄严肃穆。院里的树木凝结着重重的霜,寒风袭来,一两只乌鸦扑腾着翅膀从屋檐上飞过。
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却已经点起了蜡烛。大理寺卿狄仁杰照常早起,他一一检查长安地图上的警卫标记,确保没有错漏;明日是正月十五上元节,登基已满一年的女帝武则天将举行巡游大典,巡视长安城,与民同乐。狄仁杰作为大理寺的最高长官,不仅负责刑事案件,而且兼职长安的治安大任。他上任以来,雷厉风行,推新除旧,使长安的法律通行顺畅、罪犯销声匿迹。一时间,民众对大唐法治恢复了信心。
狄仁杰刚检查完,就听到推门的声响,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推开门走了进来。这个少年是狄仁杰手下的密探李元芳,是人类与魔种的混血儿,他一双耳朵比常人大出数倍,能够听到百里之外的声音。他披着围巾,摩挲着双手,开口打招呼:“狄大人,早上好。”
“早上好,元芳。你该去巡逻城门了。”狄仁杰下达任务。
“是,元芳这就去。”李元芳挺直腰板。
李元芳正要出发,狄仁杰又再次强调:“还有啊,要从青龙门顺时针巡逻到玄武门,顺序别弄错了。”
“狄大人,为什么一定要顺时针地巡逻?”
“因为,”狄仁杰为他的强迫症解释,“顺时针更有美感。”
“哦哦,”李元芳点头,崇拜地说:“狄大人真是英明。”
“你去吧。”
“是!”李元芳元气满满地离开了。
此时卯时已到,长安报晓的鼓声响起,从皇城承天门的城楼一直绵延向外,街道上每个鼓楼接力击鼓,通知长安市民宵禁解除;各大城门开启,士卒将居民里坊的大门打开,百姓出坊开始劳作,官员上朝开始办公。长安城从梦中醒来了。
狄仁杰回到座位继续工作。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他桌子上的案件已处理了一大半,这时,一只信鸽飞到他的桌子上。
狄仁杰立刻将鸽腿绑着的密信取出来,迅速阅毕,大感不妙。大理寺密探如风发来情报:徐敬业叛军派出刺客,将在上元节巡游大典上行刺女帝。
两个月前,扬州太守徐敬业不满女帝的政权;他起兵十万谋反,直指长安。朝廷派出大将军程咬金前去讨伐徐敬业,两军至今仍在前线交战。
行刺之事,宁信其有,勿信其无。狄仁杰从衣袖中取出红色令牌,该令牌代表着逮捕、戒严,有资格调用长安守卫军参与治安管理。
狄仁杰命令长安守卫军巡逻队长张志,关闭长安所有城门,全城进入一级戒备。命令刚下达不久,李元芳就跑进了大理寺,他满头大汗,禀告狄仁杰:“狄大人,我在玄武门巡逻时逮捕了一个破坏公物、形迹可疑的人。现在他在外面被士兵扣押,请大人审问。”
这个紧急的时刻有人公然在玄武门犯事,狄仁杰感到这人非同一般,立即走出去看,一到庭前,只见那人浑身酒气,醉得不省人事。狄仁杰不禁用手捂紧了鼻子,他平生最不喜欢的就是醉汉。
“元芳,你是怎么逮捕这个人的?”狄仁杰问。
李元芳将逮捕醉汉的经过说了出来。
当李元芳巡逻到最后一个城门玄武门时,见到一个背着剑的白衣青年,走路摇摇晃晃,走三步就喝一口葫芦里的酒,样子看起来像是宿醉。李元芳看他奇怪,就一直盯着他看。
“哎,你在看什么?”他突然问李元芳。
“在看你,一直在看你。”李元芳双眼炯炯有神。
“你是什么人?”他又问。
“我是狄仁杰大人手下的密探,李元芳。”
“你说什么?你是狄仁杰的蜜糖?”他逗起元芳来。
“秘密的密,探案的探!”李元芳有些气愤,“你又是什么人?”
“哈哈,”他大笑,扔掉酒葫芦,拔出背上的剑,“我乃西域诗仙李白。”说罢一跃而起,飞身冲上城楼,用佩剑在玄武门的牌匾上一气呵成写了“欲上青天揽明月”。
写完后他扔掉剑,大笑,醉倒在地。
李元芳愣住,城门的士兵也呆若木鸡。
“狄大人说过,要给予破坏者正确的绝望。”李元芳反应过来后,和士兵冲上城楼,“把他绑起来,送到大理寺去。”
诗仙李白就这样被绑到了大理寺。但是他仍然没清醒,不管狄仁杰怎么问,只会呵呵地笑。
“我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诗仙,但你一定是个十足的酒鬼。”狄仁杰捂着鼻子说。
“来,干。”李白还想喝酒。
“元芳,你搜身了吗?”
“还没有,”李元芳上前去探李白的衣服,从里面摸出一张写满字的纸。李元芳将纸捧到狄仁杰面前,“狄大人,在他身上找到这个。”
狄仁杰接过来一看,大惊,上面几个大字清楚地写道:讨武氏檄文!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狄仁杰念出文中这句大逆不道的话
他质问李白:“这是你写的?!”
李白抬起头来,勉强睁开眼睛,“文是好文,可惜不是我写的。”
“这不是你写的,”狄仁杰仔细看了一遍,“写的人叫骆宾王,是徐敬业的幕僚。我再问你,这篇檄文你从哪里得来的?”
“我不太记得了,似乎是昨晚在城外酒家睡着时,有人塞在我的怀里。”李白挠头。
看来逆党已经潜伏在长安,狄仁杰深觉不妙。
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巡逻队副队长孙信拿着几张纸墨冲了进来。“狄大人,在长安各大街道都发现了这样东西。”孙信将纸墨呈递上来,狄仁杰一看,又是《讨武氏檄文》!
“孙信,你带人全部缴查檄文。我现在立刻上朝面见陛下,明天的巡游必须取消。”
“是!”孙信立即去执行命令。狄仁杰让人备马,他要马上赶往皇城。
刺客潜入长安,不仅是在挑战女帝的权威,还是对狄仁杰能力的考验。狄仁杰快马飞驰进入皇城,苍鹰在他上空呼啸而过。
太极殿上,女帝武则天正与群臣讨论朝政。女帝稳坐中央,大臣们在两侧站立。左侧为首依次站着宰相裴炎、御史大夫娄师德、虎威将军郭子仪;右侧为首依次站着礼部尚书武承嗣、兵部尚书武三思、国师明世隐。这六人是朝堂上的风云人物,一言一行举足轻重。
当下武承嗣正向女帝谈论礼制。
“陛下,臣认为徐敬业此次公然造反,挑战朝廷,根本原因就是礼制不能深入人心,使有异心之人犯上作乱。臣作为礼部尚书,在此向陛下及百官提议,设立武氏庙堂,光大陛下和朝廷的威信,让万民安守本分。”武承嗣首先建议。
“陛下,武承嗣尚书所言极是。”武三思附言道。
女帝思忖了一会,询问群臣:“众卿怎么看呢?”
宰相裴炎立即站出来,“陛下,立庙之事,绝对不可!”
“有何不可,陛下威加海内,恩泽天下,立庙能确保武氏正统,万年不倒。裴炎大人不同意立庙,不知安得是什么心。”武承嗣暗讽裴炎。
裴炎直面女帝,正色说道:“先帝功德硕满,以李氏为正统一直是人心所向,现在政局尚未平稳,公开重新立庙,只怕祸乱多于吉祥。”
武承嗣正要反驳,女帝突然伸手示意他安静。“明爱卿,你的建议呢,立武氏宗庙,对天下到底是福还是祸?”女帝向国师明世隐发问。
满朝文武此时眼睛一齐注视着明世隐。
明世隐通晓星象命理、世间万物,曾准确预言过长城的战事,又占算出徐敬业必将失败,深受女帝信任。国师的答案关乎国运,群臣既期待又忐忑。谁也拿不准,这文武百官究竟是心向李氏,还是效命武氏。
“此乃陛下家事,微臣不敢多言。”明世隐推辞。
“你但说无妨。”
“依臣之见——”明世隐小心翼翼地回答,“明日巡游大典后,天下皆会归顺武氏。”
“好!”群臣赞叹。
武承嗣拍手而笑,“天佑武氏。”
裴炎一言不发,在原地肃立。
“陛下,微臣近来身体有恙,明日巡游特向陛下告假,不能与百官共襄盛举,微臣深表遗憾。”明世隐突然向女帝请假。
“爱卿病情怎么样,需要太医诊治吗?”
“谢陛下关怀,微臣只是风寒,在家休息即可 。”
“那就好,准奏。”
女帝话音刚落,狄仁杰就上朝觐见。
“臣狄仁杰叩见陛下。”狄仁杰向女帝施礼。
“爱卿平身。”
“陛下,臣狄仁杰得知逆党刺客已进入长安,在长安散布《讨武氏檄文》,臣已经将城门关闭,全城搜查刺客。”
“大胆刺客,如此猖狂!”女帝大怒,“你将檄文呈上来,朕到要看看徐贼怎么煽动叛乱。”
狄仁杰将檄文呈递上去。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女帝高声念出其中这段话,殿堂上寂然无声。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女帝突然大笑,“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
“今日之域,就是武氏之天下!”武承嗣趁势发声。
“陛下,现在当务之急,应该一方面平乱,一方面推行仁政。”裴炎开口继续刚才的话题,“徐敬业胆敢造反,就是因为朝廷没有稳定根基,尚未推广新政,如果立庙会使天下人更不服从啊。”
女帝没有回应裴炎的话,反而说道:“这个写檄文的骆宾王,才华横溢,使这种人才流落民间,实在是宰相的过失。”
裴炎沉默。
群臣都明白女帝的意思,陛下是借着这话谴责裴炎,有不少人在心里暗笑:宰相裴炎实在是不识时务、迂腐固执。武氏家族把持朝政,武承嗣和武三思两兄弟又是女帝亲侄子。和武氏对着干,裴炎不久将穷途末路。
狄仁杰上前再次请示女帝:“陛下,现在所有城门已经关闭,全城搜查刺客,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臣斗胆建议,取消明日的巡游大典。”
“狄爱卿不必过分担忧,小小刺客,能拿我大唐守卫军如何?”女帝从龙椅上站起身,“朕要让逆党知道,武氏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明枪暗箭都不能动摇朝廷分毫!”
女帝的话像洪钟响彻了整个大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一起施礼。
女帝让群臣平身,她向狄仁杰下令:
“狄爱卿,朕命你一日之内捉拿刺客。明日巡游前,将刺客绑来见朕。”
“臣狄仁杰,遵旨!”狄仁杰临危受命。
此时正是辰时,距离上元节巡游仅剩十二个时辰。时间紧迫,狄仁杰感到肩上的千斤重担。当他走出太极殿时,朝阳光芒万丈,像极了大唐帝国前行的车轮,美不胜收。恢弘雄伟的城阙,繁荣平静的长安,这一切就都由我来守护。
狄仁杰昂首向前,现在是逮捕时间!
未完待续